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运动员世界上最幸福 西方都羡慕-新闻中心-奥一网,看见了一切

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运动员世界上最幸福 西方都羡慕-新闻中心-奥一网,看见了一切

张尚武在王府井的街头,就是靠着倒立、托马斯等表演进行乞讨。京华时报记者 杨天啸 摄

新华网北京3月7日体育专电(记者高鹏、赵仁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杨树安7日称,邹春兰、张尚武等运动员退役后生活陷入窘境“只是个例”,就整体而言,中国运动员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运动员”。

当天,杨树安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何宪等一同受邀参加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体育界小组讨论会。

“希望相关部门能研究加强伤残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课题。”小组讨论会开始不久,前速度滑冰名将叶乔波委员便抛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体育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老大难”。

叶乔波委员介绍说,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出台的《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办法》只针对在训练和比赛中发生意外致残的现役运动员提供救助保障,但现实中像她一样的多数运动员满身伤病却达不到该伤残评级,因而无法享受相应的待遇。

“因为我军人的身份,给了我一个伤残军人的待遇。和平时期,军人都能有这样的待遇,运动员这样一个高风险群体,为国家争得了无数荣誉,为什么得不到保障?”叶乔波委员说着说着有些激动。

原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健委员也大吐苦水:“我们体操中心跟国内多家保险公司商谈过上商业保险的事,但他们都以体操是高危项目为由拒绝承保。练体操风险很大,人们只看到了有运动员拿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可不清楚还有许多运动员因为伤病早早退役。他们中许多人因为无法(伤残)定级而享受不到相应的保障。”

针对委员们的发言,何宪介绍说,国务院办公厅在2010年3月转发的《关于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的指导意见》中已提出明确要求:各地要将运动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范围,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确保运动员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杨树安随后也解释说,解决伤残运动员保障问题,目前仍存在两大瓶颈,一是缺乏针对运动员职业特点的国家伤残标准,二是把运动员的伤残保险纳入工伤保险范畴,各地方尚未真正落实。“不同的运动项目,伤到什么程度定几级,特别有些是长期劳损造成的功能障碍如何定级,都需要运动医学专家来认定,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正在做这项工作。”

杨树安坦言,我国体育工作在很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有待改进、完善和提高,但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

长期以来,中国运动员大多遵循这样的成长路径,从业余或专业的体校被选拔到市、省、国家各级体育队。由于在运动队文化教育不受重视,一些运动员退役后无法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生活由此陷入困境。前有退役后沦为搓澡工的邹春兰、沦为地摊摆卖者的艾冬梅,后有在地铁通道卖艺的张尚武。

杨树安表示,中国的运动员从开始进入业余体校到退役的每个阶段,政府都在关心、帮助他们。比如,现在运动员退役后有一年过渡期,国家出资对他们进行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其转型再就业。“去年底我在一个会议上曾讲到‘中国运动员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运动员’,结果这句话在国内没什么反响,反倒在国外引起很大反响,包括加拿大的网站上有不少评论,很多西方的运动员都表示非常羡慕我们的运动员。”

对于邹春兰、张尚武等人的遭遇,杨树安表示“只是个例”,不代表中国运动员的普遍现象。

编辑:杨阳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