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錯,民主是不容易的,台灣的民主也仍不成熟。民主制度要求公民有起碼的政治自覺與意識。民國初年,正是因為沒有這樣的自覺,而人民為奴才,執政者為主子的觀念沒有除去,導致了各種專制與暴政的復辟。但這一個世紀以來,我們的國民漸漸學會去追求,去尋找民主的價值。選舉前的日子裡,在台灣隨處可見“政治宣傳”,他們不是為某個政黨,某一個人的宣傳,而是要人民為了自己堅信的價值站出來,為廉政、為誠信、為良知,去選擇國家的將來。 

 

 

投這一票

 

/吳君健(上海進才中學國際部)

 

 

民國101年的總統大選前兩日,我滿了20歲。按照憲法規定,已有選舉權,兩天後,在社區內搭的投票處帳篷內,我為下一任國家元首和執政黨投了票。當天晚上,我選的人連任中華民國總統,我選的政黨繼續執政。但今天我不是要寫為甚麼選擇馬英九和國民黨,我的理由沒什麼大不了,680萬選民都有相似的理由。我要寫的,是作為“首投族”,在人生中第一次行使民主權利的感受和想法。

 

 

最近看了一部長篇歷史劇,“走向共和”。從清末甲午戰爭開始,直到民國洪憲帝制的結束。看到晚清對立憲的掙扎,對自強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便問自己:為什麼中國不能有一位皇帝?日本可以有,英國可以有,比利時、西班牙、丹麥,他們都可以有君主立憲制,為何偏偏中國,這個歷史上實行了最長帝制的國家,不能有皇帝?劇中有一幕應是虛構的情節,是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一位老人來見孫文,一見到他,就立刻跪拜:“皇上萬歲、萬歲……”孫文急忙扶他起來,向他解釋總統與皇上的區別,“總統與平民,都是民國的公民啊”。兩千五百年來,中國人都有一位皇帝,就算是兵荒馬亂的年代,總也有一位大王。君權,按照中國人最古老的觀念,就是上天授與執政者,以仁愛、公正去領導普世萬民的。當執政者失去德行,失去公平正義,不仁慈待民,則人民將視其為“天命已盡”,要推翻之。“民主政治”,是不存在的,它是徹頭徹尾地由西方引進的觀念。

我的疑問,是沒有什麼解答的:或許只能說,是“時局”。大清的“天命”已去不復返。她的腐敗、慵懶與無能徹底地被孫文的革命所破,清帝被袁世凱逼迫退位,中國人的帝制結束了,一個建立在共和理想上的民國才剛剛開始。但民主成功了嗎?人民作主了嗎?還沒有。中華民國建國百年,袁氏稱帝,溥儀復辟,國共內戰,蔣家掌權,經過了近一世紀的時間,才逐漸迎來了今天得之不易的選舉,人民可以一票一票地決定國家的執政人。

我熱愛台灣的民主,我喜歡看到人民對執政者的訴求與價值,是被人民提出,而非官方代言。作為公民,我們對執政者的要求很簡單:效率、公平、廉節、誠信。我想這在大多數國家都是差不多的。民主保障這些價值,當有任何人決意破壞這些價值去中飽私囊,當政府貪贓腐敗時,以權力為自己私慾服務時,人民可以通過民主制度去制止他。當執政者空口大話,沒有能力去給予人民幸福時,人民可以另選他人。當人權被踐踏,當公平被打破,當國家陷入暴政時,民主制度賦予的權利可以為人民伸張應得的正義。經歷兩次政黨輪替的今天,台灣已經向世界的華人證明:民主政治不是在西方才能成功的,中國人也可以做到。

沒有錯,民主是不容易的,台灣的民主也仍不成熟。民主制度要求公民有起碼的政治自覺與意識。民國初年,正是因為沒有這樣的自覺,而人民為奴才,執政者為主子的觀念沒有除去,導致了各種專制與暴政的復辟。但這一個世紀以來,我們的國民漸漸學會去追求,去尋找民主的價值。選舉前的日子裡,在台灣隨處可見“政治宣傳”,他們不是為某個政黨,某一個人的宣傳,而是要人民為了自己堅信的價值站出來,為廉政、為誠信、為良知,去選擇國家的將來。

 

 

年滿二十的我,按照憲法享有選舉權。投票的前夕認認真真地讀了選舉公報,對各個立委與政黨的政見,作了基本的了解。在社區的投票處,基於自己相信的政治理念,把總統票投給了馬英九,政黨票投給了國民黨。心裡的感受是難以言喻的,這是常年成長在大陸的我,第一次參與決定國家的未來。或許是帶著一絲驕傲,也帶着一絲僥倖吧,一次選舉,讓自己學到了第一堂最初級的“政治課”:根據自己的信念,依自己的能力,為打造一個更美善的社會去努力。

 

 

我十二歲時來到大陸,八年過去了,聽上海話比聽台語還熟。在台灣投了票,回首還要再看對岸。常常有人問我,臺灣人對統一的看法,我想,除開複雜的國家主權(一中各表)問題不談,臺灣人首先要求的是民主政治,而不是一國兩制。後者說穿了,也仍是一個“降服”於共產政權的緩路。執政者由人民選舉,透過民主制度保障人權與廉政,已經是所有民國公民的基礎意識,如果北京政府沒有這些信念作為根基,中華民族的統一仍將遙遙無期。選舉後第二天的報紙上寫著“馬英九贏了,九二共識贏了”,是的,九二共識是馬政府的王牌,代表了海峽兩岸的和平共處,經濟上的互相往來。但僅僅是經濟上的互利,不會解決兩岸的政治問題,只有當對岸的人民與政府對人權、對民主的價值有共同的肯定時,民族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統一。

 

 

(采编:佛冉   责编:黄理罡)

 

 

您可能也喜欢:

<对岸观察>亚细亚的孤儿

<对岸观察>国家,正在你脚下

<对岸观察>跨越边界的第一步

<对岸观察>国光石化与公共讨论

<对岸观察>台湾人文社会学科硕士生的一些情况(之二)
无觅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