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严倬云也出场了。她要替九泉下的先生表达愤慨:你们怎能否定“九二共识”的存在!在照片上,她仍风姿绰约。在台湾报纸乱糟糟的版面上,这优雅也提醒着一种更古老的传统的存在。

在最后10天,竞选的主题日渐清晰,马英九与蔡英文的最终角逐不是来自于岛内事务,而是与大陆的关系,它也随即被简化成是否认同“九二共识”。

没人能给出“九二共识”的具体定义,它甚至也不是1992年所提出的。像很多著名的合约、协议、仪式一样,它是被创造出的传统。但正是这种模糊性,也赋予了两岸共存的包容性。文字游戏显得不够诚实与清晰,但有时也能缓和直接、剧烈的冲突,创造更大的回旋空间。

这也是传统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方式了,那种赤裸裸地表现出的欲望与力量,简直就是野蛮的标志。当辜振甫与汪道涵1993年在新加坡会面时,他们的言谈、仪态都在表明,比起表面的国共对峙,一种深层的文化传统似乎仍联结着两岸。他们风度翩翩、谈笑风生,富有历史情怀。看着他们握手的照片,你会一时错乱,两岸为何要分离。而你也感得到,一种新的可能性正在两岸间浮现。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冷战结束了,邓小平与蒋经国的崛起都许诺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北京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案,台北则开放了赴大陆探亲与观光。除去邓丽君的歌声、琼瑶的小说,商人与资本也涌入,与香港一样,台湾的资金、技术、管理与网络,成为中国大陆通往世界市场的重要助力。

天安门悲剧带来了震撼,被邓小平南巡之后的经济崛起所淡化。而“大中华”的话题则喧嚣一时,它频繁地出现在政客、商人、智库与新闻记者的口中与笔下。香港、台湾、中国大陆,再加上一个广阔的海外华人网络,将构成一个惊人的经济体,它将重塑世界。

这个概念帮助了中国大陆,它帮助人们把目光从天安门的血腥转到它庞大的市场与劳动力。香港、台湾的例证也安慰了可能的道德愧疚,人们相信经济发展最终会改变大陆的面貌,经济发展将带来政治开放、社会进步,令人头痛的政治体制将随之而解。这两个华人社会都为未来中国提供出发展的参照与路径,既然他们有着同样的面孔,流着样的血脉,使用同样的文字,分享着相似的家族观念,尊重同样的神明,都病态式地看重教育,都有着对金钱的敏感……人们也很少注意两岸间失衡的力量。相反的,比起仍贫穷、封闭的大陆,台湾的规模尽管不成比例的弱小,却拥有着资本、观念、网络上的自信,他们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四两拨千金”。

古老的文化纽带,崭新的商业机会,这两者真能拉近两岸吗?一个被定义为“历史终结”与“文明冲突”的90年代,却是民族主义兴起之时,海峡两岸同样如此。大陆需要爱国主义教育来弥补意识形态破产后的价值真空,它要强调屈辱的近代史,把屈辱与受害心理转化成新的社会凝结力,其中,领土的丢失、山河的破碎,变成这屈辱最重要的象征,所以收回香港、统一台湾变成了最重要的象征。而在台湾,民主化必然导致所有被压抑情感的释放,而其中就有被压抑最深的台湾自主性意识。也和北京一样,李登辉运用个人影响与行政力量来加速这个过程,在政治上演变成民粹主义,在文化上则“去中国化”。

历史充满了意外。昔日的对手都已离去,仇恨也被时间冲淡,但两岸的距离反而变得更遥远了。共产党与国民党,这多年的宿敌,至少在一点上保持着惊人的一致——只有一个中国。这也是那模糊的“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中的唯一确切的信息,至于这“一个中国”是北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台北的“中华民国”,双方都信誓旦旦地宣称正是自己,也都佯装听不到对方的声音。

双方的蜜月,到1996年的台海危机时嘎然而止。北京有导弹,而台北有“一边一国”、“七块论”这样的言辞,两岸进入冷冻期。但双方的经济联系并未停止,而中国大陆崛起的速度与规模,超越所有人的想象。台湾很快就发现,它开始如此依赖于这个庞大市场。但商业的纽带一定能拉近两岸的距离吗?

中国大陆再度逼过来,它不是文化的中国,而是一个政治的中国、经济的中国。从未有过这样一个时刻,大陆因素如此显著地影响着台湾的政治生态。“总统”选举已进行到第5次,在之前的4次选举中,中国大陆作为历史背景存在,是蓝绿之争的某种攻击借口,它并非选举的中心话题,台湾人忙于清算历史的旧帐、应对民主转型的内部困扰。

而现在,中国大陆前所未有地存在于台湾社会。阿里山、日月潭的中国游客,郭台铭在深圳、武汉的巨型工厂,向中国输出的台湾水果与水产,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大陆学生。台湾经济高度地依赖于中国大陆。

这一切都始于2008年马英九上台。飞机直航,自由行的开放,ECFA的签订,过去三年的两岸关系,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颠簸的陈水扁时代终于过去了,它再度回复正常。而马英九政府试图让公众意识到,不管你是否喜欢它,中国大陆都是新的历史动力。倘若整个世界都无法回避中国大陆的崛起,海峡这边的台湾又如何可能?而台湾可借于中国大陆市场,再度获得辉煌。

而北京也传达出这样强烈的信号,只要遵循“一个中国”的原则,它仍愿意给予台北更大的经济让步,在国际空间上给予它更大的施展空间,让台湾加入更多的国际组织,获得举办国际性盛会的机会。而与两岸关系密切的国家,都乐于见到这一景象,台湾海峡的和平对整个亚洲地区至关重要。北京也仍是马克思的逻辑的坚信者:经济依赖将最终带来政治和解。

但新的影响也导致新的焦虑。当马英九与国民党政府把大陆政策视作台湾繁荣的保证时,站在金门码头的蔡英文与她领导的民进党,则试图描绘另一幅图景。这种经济成长并没有惠及普通人。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不断上涨的房价、财团力量的扩张、工薪阶层的普遍被剥夺感、台湾产业的空心化,它们都与马英九的亲北京政策、ECFA的签订有关。她也不断警告台湾选民们,马英九过度依赖北京善意,这种经济回报是以付出台湾的尊严为代价的。

她当然也清楚,不管民进党一贯多么强调台湾的自决意识,也不可能回避中国大陆的存在。台湾夹在中、美之间,它的定位不仅来自自身,更与这个国家共同缔造的国际秩序相关。海峡两岸也从不是势均力敌的谈判者。中国大陆不仅强大,而且看起来会更为强大,世界的权力中心也正从西向东转移。在这样一种暧昧与脆弱的状态中,如何创造一个安定与繁荣的民主社会?

至少在短期看来,这暧昧的“九二共识”仍是某种安全阀。但北京也一定从选民们的意向中看到,在他们最终投下的理性、或者说现实的一票中,蕴涵着多少无奈。一种新的身份认同已经在台湾社会成熟。台湾社会排斥的不仅是一个政治封闭的中国,而是它对自身主体性的渴望。古老的文化延续,新的商业诱惑,甚至是中国大陆自身的政治变化,都不一定能改变他们的这种渴望。两岸之间的关系,正面临一种全新的挑战。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