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宇宽 | 评论(3) | 标签:知识分子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待遇低么

郭宇宽

如今很多学者都在写文章怀念民国时期,讲那时候做一个知识分子收入有多高,能住洋楼,能请几个老妈子,出门有车夫,颇有世风不古之感。实事求是地讲,民国时知识分子地位确实是高。鲁迅在其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其经济活动,让我们可以对民国时期大学教授的收入水平略窥一二。虽然很多人都在争论鲁迅是不是巨富,但可以肯定的是,鲁迅的工资水平比今天的普通大学教授高了不知多少倍。鲁迅当年买下北京的三进大院,只花了十几个月的工资,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但我认为,如今中国大学教授的工资水平并不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知识分子是伴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也就符合市场规律,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在民国时期,知识是稀缺资源,供给不足,而且获得知识的成本也很高,工资水平自然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了。比如胡适,一回国就当了北大的教授,工资也发得很多,但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因为当时“海归”很少,出国很困难。且不说别的,去美国光坐船就要一个月左右。其实一直到九十年代,由于文革的影响,智识阶层也还是稀缺的。那时候就是从国外读个硕士回来,评个教授也不是很困难。

而现在市场已经过饱和了,每年都有大批海归归来,带着博士学位的也不在少数。再加上中国本土每年还产几十万博士,大家都争着往大学里挤,而大学就这么多,自然是供大于求。且不说教授了,要当个助教都很困难,队伍排得老长。如果把胡适放到今天的大学,要评个讲师估计也很困难。所以说教授工资水平的下降,跟市场规律是相吻合的。

其实放到世界范围内来看,知识分子的收入都是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但在中国,除了市场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因素在起作用。在西方社会里,最优秀的学生都去经商,其次是做学问,再次才去当公务员;而中国是完全颠倒的,最优秀的学生去考公务员,其次往学校里挤,最差的只好去经商。封闭有有时候有封闭的好处,这使得大学市场成为一个高度封闭的高福利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许多大学教授享受着跟实际贡献不吻合的福利,还怨声载道,而另一方面,很多年轻人要挤进学校很困难。这些教授其实是跟中石油和中石化一样,成了垄断的受益者。

所以说,如今很多人在酸溜溜地怀念民国教授的高收入,我觉得这是不健康的现象。甚至我觉得大学教授的工资应该再低一点,能保证他们有一个体面的生活就足够了。有一个故事广为人知。英国女王在参观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时,发现任天文台台长的天文学家詹姆·布拉德莱的工资很低,表示要提高他的工资。布拉德莱得悉此事后,恳求女王千万别这样做,他说,如果这个职位一旦可以带来大量收入,那么,以后到天文台来工作的人,将不会是天文学家了。由此看来,低一点的工资,反而可以促进学术的进步。而在中国,有些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年收入都达到上百万了,学术反而乏善可陈。

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横向的对比来看,知识分子的工资也不应该太高。比如在美国很多人就认为,掏大粪的工人应该比大学教授工资高。因为掏大粪是一种辛苦的、不被人尊重的工作,没人愿意干,而知识分子则可以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很多乐趣,很多人都愿意干。既然大家都愿意当教授而不愿意掏大粪,那为什么还要给教授更高的工资呢?所以今天很多中国学者只知道回忆民国教授工资有多高,却没有看到中国的掏粪工人比美国的掏粪工人工资低多少。

在美国,一个开垃圾车的,一个开大货车的,或者一个修下水道的年薪十几万是非常正常的,而且享受很好的职业保障,依靠工会组织的保障,工作非常稳定,相当于我们说的的终身教授,他们个个都是终身司机,终身管子工。

所以,如果讲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作为参照系,中国体制内知识分子的工资不是太低了,反而是太高了。我经常教育我的朋友们,社会转型会让知识分子有更广阔的空间,但如果你理解的未来是会让知识分子有收入意义上更好的待遇,那我敢掏空我的钱包和你打赌,这种期望绝对错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