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也有经验可循

 

顾则徐

 

 

全国政协委员陶斯亮女士近日接受了《新京报》专访,虽然专访所谈的一系列问题是可以商榷的,但陶斯亮女士的谈话可圈可点的亮点还是很多。陶斯亮女士谈话最大亮点,我以为是在于“对于后面的改革,我认为重点应该是放在政治体制改革上”这一观点。虽然陶斯亮女士没有什么言论顾忌,但从我们平民的角度来说,能说出这样的话还是不容易,表达了全国绝大多数人的心声。

 

如果从泛义的角度来说,中国的改革实际是从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已经有了一个半世纪左右的历史。在这一个半左右世纪的历史中,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经常被分割开来,先是集中在以经济改革为主要特点的洋务上,走不通了,又急剧地转为追求以政治改革为主要特点的革命上,文革后又是主要搞经济的改革,总是在极端之间震荡。一个半左右世纪以来的历史不乏可歌可泣的华章,也充满了惨痛,但历史并不能够得到理性、客观的总结。目前的中国,经济必须坚持改革已经没有任何疑义,它已经构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但政治改革在思想上还是纷乱无章,在行动上则阻碍重重。在今天,能够说出“重点应该是放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就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文革后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特点并不能够谈上创造,而是在于部分恢复,也即部分恢复一些以往的经济元素和传统。农民承包种地是一定程度恢复租佃制度,就业放弃国家分配制度是恢复人口流动和自主择业传统,市场是部分恢复物资和商品自由交易的商业传统,股票是恢复曾经被取缔了的证券交易市场,房地产市场也不过是恢复民国时期在上海等城市很好发展过了的产业,等等。正因为基本特点是部分恢复以往的经济元素和传统,所以改革开放之初起用的人才大多是老人,是那些熟悉和了解以往市场传统的人,1980年代的改革稳妥、健康而有生气,与主持改革的人才群体富有“经验”有着密切关系。

 

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改革被暂时搁置,因此,当今天试图进行改革时候,有经验的“老人”已经仙逝,几乎已经没有“经验”可循。经济改革的起步在于“恢复”,是有一定经验基础的,严格说来并不是真的摸着石头过河,但今天试图进行政治改革则没有了有经验的人才群体,倒真是要摸着石头过河了。比如陶斯亮女士所主张的“把竞争机制引入党内干部选拔,实现干部差额选举”,这在中共党内并不是什么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而是有着“经验”的。张申府是仅次于陈独秀、李大钊的中共创始人,又受陈独秀之命一手创建了中共旅欧支部,周恩来、朱德等旅欧中共党员都是他为主发展、吸收的,但他主要是个学者,个性骄傲,有摆老资格的风格,结果由他发展起来的党员们很不满意,要求平等,中共旅欧总支部有一些人甚至要开会差额“选举”,主张开除他党籍,而张申府则并没有对主张开除他党籍的党员有什么制裁。这是什么?这就是中共曾经有过的党内民主。今天中共党内经历过早期党内民主历史的人还有几个人呢?党内差额选举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经历过的中共党员今天很难找了。没有经验,恢复传统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

 

虽然中共一建立就确立了民主集中制,但陈独秀等领袖对民主和对集中同样重视,决议之前党内有充分的民主,不仅言论,而且行动也自由,但一当形成举手通过的决议,言论还可以有自由,行动则必须集中,必须遵守决议,不愿意遵守集中原则的人可以自由离党。正因为早期中共有着很多的党内民主,才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生气勃勃,迅速成为中国第二大党,奠定了后来获取政权的历史基础。所以,政治改革仅仅从党内民主而言,并不是没有好的历史经验可汲取的。从中共建党以来总的历史来说,所第一擅长的便是搞政治,最擅长搞政治的政党走不出政治改革的路子来,是说不过去的。何况政治改革已经有了一个最重要也最难得的基础:人心所向,民心翘首以盼!

 

 

2012-3-6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