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PM2.5,然后呢?
文/魏英杰
进入2012年,国内一些城市开始或正在筹划公布PM2.5。据悉,今年年内北京市有望定期面向社会公布城六区30条主要道路PM2.5的监测数据。广州近日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针对防控PM2.5等污染的专项执法大行动。
这些城市采取针对性措施,与国家相关部署与要求有关。最近发布的新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将PM2.5纳入各省市强制监测范畴。依照全国开展PM2.5监测的时间表,今年要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等项目监测,2015年相关检测将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这意味着,三年以后,PM2.5将成为空气质量检测的一项常规指标,公众将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
公布PM2.5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一种必要。但也应看到,公布PM2.5的积极意义也仅在于此。就算你知道今天PM2.5的指标很糟糕,你也没办法改变。这还不说,公布不公布PM2.5,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好坏,其实也有切身感受。相对于PM10,PM2.5确实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空气污染状况。但这个指标只是客观反映一种结果,而这个结果对个人的作用不会太大。这多少有点像天气预报,知道今天会下雨,也许你就不出门了,但你不可能把雨天改成晴天。
所以,公众如今更该关注的是,“公布PM2.5之后怎么办”这个问题。对此应当明白一点,监测与公布PM2.5只是治理PM2.5的第一个步骤。公布PM2.5,当然并不等于PM2.5就能够受到控制。一个城市的PM2.5指标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如地理环境、气候状况、汽车尾气、工地扬尘、工业污染等等,都可能对PM2.5指标产生重要影响。相应的,治理PM2.5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在这其中,有些地理和气候因素为人类所无法改变。参加过一次相关讨论,看到图表上某地某年份空气质量良好的日期比往年短。专家给的答复大意是:那一年度雨水较少,缺少充足雨水对大气灰尘进行洗刷,所以空气质量有所下降。类似这种气候因素,固然对空气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但这又非人力所能改变。也有一些因素,更多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力度整治。比如工地扬尘、工业污染,如果缺乏相关法规以及严格监管,也很难有效改变现状。这些事情,至少在国内主要是政府的职责,别的社会力量很难替代政府作用。
但还有若干因素,除了依靠法律和行政措施外,还必须依赖公民的自觉意识。比较典型的就是汽车尾气问题。在这方面,政府必须加大黄标车治理力度,并对其活动区域进行限制。但除了黄标车,还有数量庞大的机动车在路上跑。这个汽车尾气还挺有讲究的,不是说车子开动起来PM2.5都一样。比如,车子处于运行状态和怠速状态,后者PM2.5等有害气体的排放是前者五倍以上。所以,一个人能少开车尽量少开车,停靠路边时间长的话主动熄火等候,这都是在对治理PM2.5作出贡献。
这说明,治理PM2.5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各方面因素。我们既应要求政府尽快公布准确的PM2.5监测指标,也要充分了解公布pm2.5之后该怎么办。不能说,治理PM2.5的责任全在于政府部门,那样的话,就算相关部门卯足了劲,最终效果也不一定理想。说到底,监测、公布与治理PM2.5,是一个典型的公民社会话题。这一话题与每个人休戚相关,需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进来。
2012年3月21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