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今年清华大学的自招复试考面试题目很“潮”,“玩”起了穿越。

又到了一年一度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刻!此时,不少媒体邀请了专家进行精细的讲解;家长则随时收集来自四面八方的高考信息;老师,依然兢兢业业地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获取渠道。每一个人群都忙碌着,这些人,也都有着自己的目的,在帮助高考生的同时,顺带帮助自己。

现实中填报志愿,不少媒体早有报道——高考生很难有自主填报志愿的权利。原因无外乎有二,一是家长强势。在不少家长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那种发自内心的爱,变成一种强烈的塑造感,甚至某些家长用孩子的前途来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这种“打包票”是姿态,虽然也是一种爱,但这样的爱却可能是伤害。二是孩子的确没啥爱好。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高考生对自己的爱好非常迷茫,一问,只会茫然地看着父母。

对于家长的强势,这点要改观其实不难,只要社会舆论的力量不断鞭笞“家长制作风”,这些家长打包孩子未来的现象就会逐渐改观。但最为悲剧的是后者,那就是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消说,这当然拜当前的教育机制所赐。因为高考极大的压力,孩子一年四季都在茫然地学习着跟高考有关的事情,哪里有时间与精力去培养兴趣爱好呢?

我妹妹今年也参加了高考,最近填报志愿问我学什么好,我问她喜欢什么,她思考几天了,如今依然不能给我答案。可以说,当高考生全部精力都用在高考上,这真的是一种悲哀。犹记得五年前,也是我参加高考之时,那时的我,就不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后来家长做主,让我学习了计算机科学,但进入大学后,我却发现,我最喜欢的其实是新闻学。甚好的是,我发现了自己的爱好,并为之付出心血,而后也顺利进入媒体工作。

因而,对于以上高考填报志愿的百态图,其实是最为客观的教育得分。高考成绩一出,我们看到分数不低,而对学生的能力有所期待。但看着填报志愿时孩子的无助与无力,我们便可知道,其实,除了分数,孩子似乎什么都丢失了,这样的教育得分,显然是不及格的。填志愿时孩子们是那么迷茫与无助,这,难道还不能引发我们对教育制度本身的反思么?

事实上,志愿除了被家长干涉外,对一些学习成绩甚好的人,他们的志愿还会被老师、学校,甚至教育官员干涉。一些小地区的状元,本想去一个名牌大学上个好专业,但因学校或教育部门做思想工作,往往会去清华北大上一些不怎么好的专业。原因何在呢?因为国内清华北大情结甚重,被这两所大学录取,其实对学校而言,是吸引学生就读的资本,而对教育官员来说,却是一笔不可抹掉的政绩。这种情况下,高考生的志愿,他们还能做得了主吗?

高考填报志愿如此乱象,显然是高考制度本身“生病”。志愿本是高考生填写的,但如今其代表的却并非个人意愿,或是家长意愿,或是学校重托,亦或是教育官员谈话的结果。这样的志愿,也承载了太多的东西。而背后教育本身的得分,只会是越乱越低。我的志愿我做主,这种梦想,何时才能照进现实呢?

注:《大家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大家投稿,请把文章发送到:按键 tougao@bbc.co.uk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