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女童(新华图片28/11/2011)

中国经济的发展给山区彝族民众生活带来的改善仍很有限

中国《三联生活周刊》报道,毒品和艾滋病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导致至少2.5万儿童失依。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473万人口中有近半都是彝族人。

但是《三联生活周刊》报道指出,生活在山区的彝族农民生活与现代社会脱节,仍陷于贫困境地。

凉山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地带,同时历史上彝族也有着种植和贩卖鸦片的历史。

山区土地贫瘠,种植传统农作物并不能致富,但是种植罂粟则可以带来较大利润。

在共产党建国并禁毒之前,凉山彝族人一度曾把种植和贩卖鸦片作为他们最大的经济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报道指出,从90年代末开始,毒品再度流行,“几乎是青壮年都开始沾染”。

报道称,吸毒问题造成原本贫瘠的彝族社区犯罪横行,家庭破裂,甚至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到贩毒者的行列。

报道说,目前在凉山彝族社区,到处可以见到失依儿童,他们中有的父母双亡,也有的虽然仍有父亲或母亲,但是却并没有承担抚养他们的义务。

同时毒品的流行和相对松散的家庭结构也导致凉山彝族社区艾滋病流行,不少儿童也是病毒感染者。

不过报道指出,艾滋病人可以得到国家的免费救治,而且彝族社区并不歧视艾滋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曾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授的凉山彝族人侯远高在当地开设凉山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希望帮助彝族人自救。

侯远高指出,虽然中国当局给彝族人提供了一些补贴和优待政策,但这些政策和补贴对改变凉山彝族现状作用有限。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