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荐】

 

刘苏里,北京万圣书园创始人。

 

推荐书目: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南非】图图,上海文艺,2002

作为南非民主化转型最核心的人物之一,图图领导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不仅开创了揭露暴行与宽恕和解熔于一炉的模式,且发展出一套支撑这一和解模式的理论和精神:对加害者执意报复,与否认或刻意模糊历史一样,于和解(进程)有百害而无一利;若缺少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刻认识,同时对人类走向和解缺乏信心,必不能达成宽恕之目的。宽恕,是一种基于信念的情怀,因而显得可贵。

《捍卫记忆:莉季娅作品选》【俄】莉季娅·丘可夫斯卡娅,广西师大,2011

真相没被揭露,它只存在一半,然后四分之一……最后,新的一代人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莉季娅正是抱着通过揭露真相来捍卫记忆的信念,写出了堪与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相媲美的《索菲娅·彼得洛夫娜》,以及揭露苏联作协可耻恶行的《作协开除记》等一系列传诸后世的作品。她特别强调“此地、此刻”记录真相的意义,——即时记录那一地的残暴与丑恶,为历史作证。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徐贲,吉林出版集团,2008

作品中,作者阐述了历史记忆的价值和意义,为的是“走出历史灾难的阴影,实现社会和解。”反复申说记忆是一种与伦理有关的责任理论;记忆还是一种与关爱(切)密切联系的情怀。作者还特别强调共同记忆的意义,——受难群体的后代分享共同记忆成果,才使同样的错误不致重犯;没有道德见证人的人性灾难,无法形成群体的共同记忆,因而教训亦无法被汲取。


【余谈】

相关周刊:一五一十周刊第14期

编辑:谢璇

作为读者,这个话题其实也是我自己一直以来的困惑。编辑周刊,让我得以通过主题式阅读的方式,从散落的思想中寻找答案。进而发现,在绵延的时间轴上,点与点之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联系;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可能决定未来。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看似随意的个人的记忆,实际上是一种公共的责任。这种责任要求我们直面历史,直面正在发生的一切。在未知的某个时刻,个人的“记忆的微光”聚集起来,会解释模糊的历史,照亮脚下的路。

 

本文是一五一十周刊第51期特刊的文章,全刊下载:http://my1510.cn/article.php?id=7edf668f8f9cf7f2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