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数据)

第三届人民日报(永联村杯)读者评报活动近日圆满落幕。

自2月13日启动以来,评报活动得到了全国广大读者的热烈响应,共有84987名读者通过来信、网络等方式参与投票。本报委托《人民论坛》民智市场调查公司,在各地进行了针对重点读者的抽样调查。以上调查渠道共回收有效问卷68375份,参与人数、有效问卷数均创历年新高。

读者队伍

满意度持续上升、忠诚度保持稳定

调查结果显示,37.29%的受访者对人民日报表示“满意”,46.64%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满意”,两项合计达83.93%,这一结果高于前两届,表示“不满意”的读者比例为2.36%。这表明,人民日报近年来着力提升办报质量、改进新闻宣传的努力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调查结果表明,人民日报读者在各行各业中的分布较为均匀,其中行政、事业单位职工(19.59%)和国有、集体企业职工(10.35%)占比相对较高,农林牧渔生产人员(1.56%)相对偏低。值得注意的是,高等院校学生已成为人民日报读者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5.57%),读者来信中,也不乏高校甚至中学在校学生。

25.26%的受访者表示,阅读人民日报的历史已有10年以上,阅读历史在3年以上的超过六成,显示出人民日报的读者群体较为稳定,且忠实程度较高。

【专家点评】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青连斌:上述数据较客观地反映了当前人民日报读者群的分布。党政干部、公务员群体和理论工作者读人民日报的比例相对较高。高校学生读人民日报则与他们了解政策、提升综合素养的需求有关。总体上看,近年来人民日报改版扩版十分成功。如今的人民日报内容更加贴近现实,贴近读者需求,更加反映民情民意,体现了报纸与读者的平等对话、沟通。这些都是人民日报满意度、忠诚度保持较高水平的原因。

阅读目的

了解政策、获取新闻、提高素养

31.78%的受访者表示,阅读人民日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政策”,28.08%是“获取新闻”,选择“提高素养”的读者占15.98%。52.86%的读者表示通常阅读人民日报的“几乎所有版面”或“大部分版面”,说明读者在有限的时间里依然希望了解每期人民日报的全貌,尽量最大限度获取信息。受访读者中,有63.36%的人认为,人民日报对他们的工作或学习“帮助很大”或“帮助比较大”。许多读者在来信中表示,阅读人民日报已经成为他们每天工作和学习的必修课。河南省内乡县的读者李荣东说:“我自1985年以来自费订阅人民日报,并积极踊跃投稿,20多年来先后有18篇文章被人民日报采用。可以说,人民日报已经成为我生活工作中的重要精神支柱。”

【专家点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人民日报体现着国家大政方针的走向。对所有关心国家政策的人来说,选择阅读人民日报,是因为它权威,对政策的解读深入、准确,新闻报道注重事实。人民日报在不断提高办报水平的同时,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帮手。

内容偏好

深度报道和政论、评论受欢迎

在阅读频率方面,选择“每天都读”人民日报的受访者为17.04%,选择“经常阅读”的为32.77%。在内容选择上,读者倾向于在人民日报上阅读“社会热点事件的深度报道”(36.07%)和“党和政府政策的解读性报道”(21.53%),其次是“及时的动态消息”(16.83%)和“新闻评论”(11.23%),这是对人民日报一贯秉持的权威性、高端性、贴近性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一种肯定,另一方面也较生动地体现了读者的内容偏好。另外,从受访者对版面和栏目的评选结果来看,也体现出对深度报道和政论、评论类内容的普遍偏好。

江苏省金坛市读者汤盼在来信中说:“任仲平文章为人民日报增色!我每篇都会认真阅读并收藏。希望贵报保持理论、言论文章权威大气的特色,进一步增加独家、深度报道,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专家点评】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秦刚:一方面,读者希望人民日报对社会热点问题作出评论和解答,另一方面也想通过这张报纸,更好地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动向。随着社会的发展,言论观点云集,社会各界都在看人民日报对某一问题有何见解。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日报应该做到不回避问题,不粉饰现实,在表达方式上放下姿态,更贴近群众,用探讨性、平等性、商量性的语言为群众解疑释惑,更好地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

品牌形象

党报权威性、公信力得到认可

在问及对人民日报的印象时,“权威大气”、“快捷及时”和“全面深入”,是受调查读者认同度最高的三个词语,说明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权威”形象深入人心,其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深度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国际一流媒体建设进展也受到读者肯定。江苏省吴江市读者张志远说:人民日报受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喜爱,是因为她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人民日报要继续提高时效性和深度报道的水平,解读社会热点问题,让新闻报道更走近群众,为群众理解和接受。

另外,“真实客观、贴近民生民意”,“针砭时弊、开展舆论监督”,“清新高雅、提供阅读享受”等描述在读者心目中的支持率也都在七成以上或接近七成,说明在定位明确的同时,人民日报的形象日趋多元化,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了引领作用。

【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施雪华:这个结果“名副其实”。近年来,人民日报反映党和国家的政策走向、反映基层社会热点的深度报道,发挥了连接中央和基层的功效。今后,可通过形式的多样化和表达的丰富性进一步提高党报权威性和公信力,也可通过提高评论的灵活度、敏锐度,更好的服务读者。

读者期待

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民生

当然,受访者对人民日报还有进一步的期待。在他们所提的建议中,认为人民日报应该“提高贴近性”和“加强深度报道”的比例最高,分别占26.96%和19.85%,其次是认为应该“增加独家报道”和“提高时效性”。

在“对人民日报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的调查中,近2万名读者留下了宝贵的意见建议,部分读者专门另附纸张,写下长达两三千字的建议,情真意切,坦诚中肯,既肯定成绩,给予鼓励,又指出问题,提出批评。

值得注意的是,众多意见建议中,广大读者对“走转改”活动及人民日报的“走转改”报道给予充分肯定,成为有别于往年的一大亮点。云南读者苏新留言说: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人民日报将大量报道对准基层,采访力量投向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很好地反映了基层群众的喜怒哀乐。辽宁读者蔡升境说:“《走基层·探访熟悉的陌生人》这个专栏创意好。通过记者们的艰辛努力,使我们了解了平时不太关注的‘他们’。谢谢那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场的记者们!”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益龙:人民日报应进一步考虑如何将宣传党中央的政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贴近民生、贴近群众相结合,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和基层相关、和自己生活相关的报道。

阅读习惯

网络时代,碎片化阅读趋势初现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54.12%)、报纸(46.32%)和电视(43.83%)是受访读者最重要的三种信息渠道。这充分反映了新的媒体环境中,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然而,多数受访者仍然认为,人民日报担负着传递党和国家声音、沟通民情民意,报道、解读重大国内外时事的重任,其专业性、公信力和权威性无法替代。

在被问及阅读人民日报的习惯时,近四成(38.35%)的人习惯于“先看标题,如果感兴趣就往下看”,另有32.99%会“挑喜欢的版面或栏目看”,“从头到尾仔细看”的不到15%。许多读者在来信中反映,希望人民日报文章能够“尽量做到观点鲜明、言简意赅”。

过半数(51.56%)受调查者平均每天用于阅读人民日报的时间在半小时以内,只有17.44%的读者选择了“一小时以上”。以上数字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新媒体时代,读者阅读时间的减少和碎片化趋势。如何应对这种碎片化趋势,以全媒体的新闻产品应对读者新的阅读习惯、阅读需求,将是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报新闻报道必须面对的课题。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这个调查结果符合现代人接受新闻信息的趋势,对人民日报是如此,对其他大众媒体而言也是如此。在网络时代,读者偏向选择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在新的形势下,人民日报应注意通过第一时间发布国内国际重大新闻,用自己擅长的深刻、权威的评论,占领舆论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