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ee1413 | 评论(0) | 标签:食物, 食品, 传统, 美国, 中国, 饮食文化

最近在看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中有关食物的一堂课,非常有意思。可能是老妈在食品公司工作的缘故,从小就不停给我灌输各种加工食品的知识,中心思想就是这些东西都不健康,还是吃老妈自己做的菜最好。来了美国后,大脑受到高糖高脂高添加剂的食品的诱惑和欺骗,短时间内就染上了和很多美国人一样“吃不停吃不饱”的毛病。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得了暴食症(Gluttony)。依旧记得很久以前在看电影七宗罪的时候,第一宗罪就是Gluttony,当时还在疑惑怎么会有这样的病态心理出现呢?现在终于明白,都是高度发达的食品加工业的错。

传统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协同作用会在消化系统达到饱和状态的时候告诉人的大脑,“已经吃够了”。而现代工厂生产出的高度加工的“食品样物质” (Food-like Substance),让人永远不会有饱足感,只知道把这一袋/盒吃空时,就该停止进食了。

以上这段话,是我从刚刚读完的Michael Pollan的In Defense of Food书中总结得到的。

这本书在我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而且这种对作者观点的极度赞同的程度恐怕是少数读者能企及的。因为整本书的核心就是比较传统食物、饮食文化和现代美国加工食品、快餐文化的区别。试想一个人要想深刻理解两者的区别,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1. 有体验传统饮食及其文化的生活经历(比如书中提到的原始土著,地中海饮食,法国日本中国饮食);

2. 受到过并且领悟了当代美国快餐食品的毒害。

我想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人并不多。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整本书的脉络也就显得相当清晰。作者从各个角度比较美国食品、快餐文化相对于其他传统食物和饮食文化的劣势。就我所能回忆的内容而言,大致有这样一些区别:

科学在美国食品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食物和人体本身就是复杂的系统,科学运用的还原主义(Reductionism)方法根本无法从生理层面完整解释饮食和健康这一庞大的课题。食物、人类以及整个食物链的关系也不是随便几个科学家能研究清楚的。然而传统的饮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健康生活了上千年,况且很多由饮食引发的曾经罕见的疾病已经在现代社会的年轻人中普遍发生。这就足以提供给我们回归传统饮食的警示。

美国城市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方式除了让人们不得不选择快餐和微波食品外,也剥夺了大家享受饮食的乐趣。“吃”已演变成满足味觉和填饱胃口的方式,而不是家人和朋友间分享美味、故事和人生的生活方式。吃的意义以及人和食物的关系已经完全由横膈在食物和进食者之间的食品生厂商来控制。

虽然这本书非常有力且清晰地阐述了作者强调回归传统的观点,但非常可惜的是,作者引用了各种饮食文化来解释什么是传统,唯独没提到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用几句话称赞了中国的豆腐)。既然作者对食品及饮食文化如此有研究,引用了很多澳洲土著、北欧和地中海的例子,但对东方的饮食文化却惜字如金。满篇尽是法国人喝红酒,法国人吃鹅肝,法国人享受午餐。让一个懂得东方饮食文化的人读起来相当可笑。如果我再举以下几个例子,就会更让人相信一个不懂中国饮食文化的人写一本关于饮食和养生的畅销书是多么浅薄。

作者强调最好不要去超市购买蔬菜,因为它们出产得不合时令,同一蔬菜的种属有限,而要去Farmers Market。因为那里很多都是农民自己来卖菜,很多都是时令蔬菜,有丰富的种类供以选择。如果用中国人的话来总结,不就是每天去菜市场逛一圈吗?

看到高质量的肉食多购买,然后储存在冰箱里,这样既便宜又健康。中国人早就知道这样做了,腊肉香肠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吃饭时间更是家人团聚聊天的好机会,所以建议美国的家庭要统一吃饭,并且分享食物。中国人做这件事已经做了几千年,并且这一习惯保留至今。

……

还有更多的例子,我也不想一一例举。当然这仅仅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另一种眼光来评价这本书的观点。作者不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也不一定是个人问题,很可能本来就没有很多相关的英文资料可供参考。这也不足以抹灭这是一本好书的事实。同时又让我想到,在当代中国,当我们越来越喜欢进入超市购买零食及各种加工食品,并愚蠢地以为这就是高尚生活品质的标志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不要拾得别人正在摒弃的恶习还把它当作宝,并且用之作为排挤传统文化的理由。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