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医患信任

 
本文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 2012年第13期 出版日期 2012年04月02日 | 评论(2)
  

   
医疗服务价格被严重低估,公立医院却保持着垄断地位;传统社会自然形成的分级诊疗制度彻底瓦解,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分级诊疗制度却付之阙如——医疗体制改革须动大手术

特约研究员朱恒鹏

  同仁徐文血案不久,再出哈医大一院王浩血案,让人悲愤之余,不得不深思,今天的中国,医患关系为何如此紧张?

  传统的民间中医,乃至40年前的赤脚医生,受到的医学训练很差,医疗事故也比比皆是,但是,没有今天如此恶劣的医患冲突。因为,医患之间的长期关系,本身就有一个信任关系,医生不会太坏,患者不会太过。现在患者就医涌入大城市,通常是一次性的就医,经济学术语,是一次性博弈,患者不信任医生,医生也不信任患者。

  遗憾的是,已步入市场经济社会,但医疗体制改革却远远滞后,村民和赤脚医生的长期关系已经瓦解,职工和单位卫生室医生的长期关系业已不复存在。不管是门诊,还是住院,现在在医患之间全部变成了一次性关系,而医患关系本应该是一种长期关系,它不仅仅需要医术,更多的是交流、了解、关爱和熟悉。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如英国全科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长期关系。

  更可悲的是,经济和社会已转型,医疗体制和政府对医疗行业的管理模式却依然滞后在计划经济年代,医疗服务价格被严重低估,公立医院却又保持着垄断地位,传统社会自然形成的分级诊疗制度彻底瓦解,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分级诊疗制度却付之阙如。患者蜂拥到拥挤的二三级医院,二三级医院的医生在扭曲的价格和收入分配制度下超负荷地工作;患者方面忐忑不安地满怀着对健康和生命的渴求,医生方面忍受着委屈和辛苦超负荷的工作;医患之间变成了冷冰冰的短暂的看病和付费,没有交流、不可能了解,更难以展示关爱,而医学,本就是不完善的科学。生命,自有其不可抗拒的宿命。一旦出现意外,甚至不是意外,医患冲突就会出现。这进一步加剧了彼此的防范和隔膜。(云之:
不仅如此,官方为了解决就医困难的措施经常就是胡搞,据说有三甲医院限制各科室病人的住院天数,而且实行“一票否决”,如果有超时病人,直接影响科主任及科室的利益。事实是,有些特殊病人必须通过住院调养一段时间才适宜手术。不难想象这种脑残政策会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什么。)

  从收入上来看,政府不承担医生的工资。医生自己挣钱,定价体制是扭曲的,劳务收入不值钱,药物赚钱,而且不能堂堂正正地拿卖药的收入,就用拿回扣的方式。医生靠自己赚钱,诊疗行为和经济挂钩,不信任会进一步加剧,并明朗化。红包和回扣也破坏了信任关系。

  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疾病谱的转型,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疗费用快速增长,但沉重的医疗负担在完全自费或者大部分自费的情况下,往往会使一个家庭彻底陷入贫困。如果同时伴随着治疗失败甚至过世,患者家属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可以想象。

  简言之,不管是从供方看,还是从需方看,医疗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云之:不是滞后,而是在现有体制下,所谓改革就是收税者只掌权力不承担责任,纳税人生老病死全部靠市场解决,自负其责,医院靠病人生存,却要听官家指挥),医生和患者之间新的信任关系建立不起来。

  我们尚未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管理体制,我们没有令患者信任的患者权益维护组织,我们也没有令人信任的医生行业自律组织和医生权益保护组织,一旦出现医患冲突,患者孤立无援,很难找到替自己伸张权益的中介组织;另一个方面,医生群体既缺乏行业自律组织,也缺乏权益维护组织,双方都成了受害者。

  最后,我们的行政管理和司法体制严重滞后,缺乏中立客观、受医患双方信任的仲裁机构,也缺乏有权威、有效率的司法机制。每次医患冲突后,患者不满,医生不满,进一步累积更大的不信任和埋怨。重建医患信任,当从改革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HGOYBInzMqMaLNxJXclFPwdJTwXD591T2L8aWraNbOFynBShTo本文转自财新网(http://www.caixin.com)
jKy0q0JSqGQGm77R5PyE9hfuFyTOODt2JQdv8nW2i7OKZNxdhL详文: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31/100375231.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