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  荷兰在线  http://www.rnw.nl/chinese/article/658331

 

这句话里似乎蕴含着一种无奈,一种对现实的低头 - 其实不然。在中国打拼了八年的荷兰建筑设计师约翰•范德沃特尔(John van de Water)对荷兰在线记者说:“对于我来说,这句话标志着觉醒。一个在中国工作的荷兰建筑设计师,最先应该做的,是抛弃他能够、也一定要改变那里的现状的想法。”

 

抱着参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心态,2004年,阿姆斯特丹 NEXT ARCHITECTS 建筑事务所合作伙伴之一约翰前往中国,在那里设立了 NEXT BEIJING 分部。之后的八年里,在实现了二百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同时,约翰还收获了《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会改变你》这本书。


有色眼镜


他经历了中西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所造成的不(被)理解、碰撞与误解,逐渐走向彼此的接受与理解。在约翰眼里,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多针对中国的陈词滥调。有些人戴着西方有色眼镜看中国,大发牢骚,称这个不行那个不对,这个应该改变那个应该适应,这是一个错误的出发点。“我是谁?”约翰扪心自问,“为什么我可以认为自己知道怎么做会对中国有益?其实,我根本不能改变中国,因为我对它一无所知。”当荷兰同行问他在中国起步的秘诀时,他因此说:“秘诀没有,也不存在‘说明书’。我是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起点”。


外国的月亮

八年前,当约翰初到中国时,没有人对他的设计提出异议,但对其也常常不予实施。现在,客户对他的设计会做出反应,双方对话增加。“中国人现在更自信,不再轻易地买西方人的帐。他们更多地将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另一方面,国外的影响在中国占据的地位也有所加强”,约翰说道。他认为,西方建筑师带给中国建筑业的附加值,来自他们与中国同行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能抛开中国文化的限制、从别样文化的角度和逻辑审视项目,选择轻重。我们能够多用头脑、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少受情感的支配。”比如 NEXT ARCHITECTS 为一家公司设计的内部楼梯(下图):它既在形体上连接了五层楼,又为所有员工提供了两个论坛式阶梯,作为讨论、演示和办展览等的空间。圆形的论坛式阶梯使 所有在场的人都自然而然地处在中心位置。这一设计表现了NEXT公司的一个观点,即每个人都应该有说话的权利,也必须和能够被人听得到。约翰在做的,并非不折不扣的荷兰或中国设计,而是两者的结合。“Created in China” 是他对八年打拼之后的自己和设计成果以及未来的奋斗目标做出的概括,而进一步发展“跨文化设计”理念更是他的愿望。


腐败

在中国,约翰见识了“面子”和“关系”的重要性,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腐败,做过不少设计无用工。“你得接受中国与荷兰的不同现实”,约翰说。你应该学会讲 究策略,学会选择把力气用在哪儿,避免无限制地付出而不谈收获。“仅仅努力设计漂亮的建筑远远不够,也许其它的东西更重要。有时候,你得有帮助客户争取到 项目、为长远的合作关系投入心血的准备,得对付出与回报做出分析和总结。别幻想现实会一下子改变,但也别忘记有时需要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中国同事的一句话也许表现出了约翰的努力所得到的回报:“你在中国投入了心血,你是我们的朋友。”


忧虑

侨居北京八年,约翰对那里的住房情况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北京盛行兴建住宅小区,小区的周围圈起围栏,还设有保安。这对那里的居民、尤其是少儿来说比较安 全,但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却有所弊端。因为,这实际上限制了人们的自由活动空间。“在荷兰,所有街道都是公共场所,人们可以自由地穿街过巷,广场和公园也都 属于市政管理。”从公寓的内部结构来看,约翰认为,三代同堂会是今后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安排这样的家庭居住结构以使每个人都能获得相应的隐私,所谓的‘合分共处’。”而对新建的公寓楼的质量,约翰也表示担忧:那些为二十年时间而建的大楼,二十年后该怎么办?“在荷兰,二次大战之后也修建了不少质量不高的应急住房,但这些楼房都由住房管理联合会统一维修管理。而在中国,几十年后的情况会怎么样?”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