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40多年前,約120萬上海知青奔赴全國各地,其中很多長眠在「第二故鄉」。為了他們「魂歸故里」,上海奉賢一處「海灣園」墓園新建「亡故知青紀念碑」,並辟出5畝地(約5400呎)供知青免費落葬。首批經確認的亡故上海知青共1105名,園方將陸續把名字刻到紀念碑上。今年3月24日,有1200名知青聚集於此「祭奠青春」,未來每年都會有同類活動。

5畝地供免費「魂歸故里」

「知青」,即「知識青年」,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城市學生,離開故鄉、離開學校,奔赴偏遠地區從事工農業生產。由於自然條件惡劣、社會動盪,他們經歷了許許多多如今難以體會的苦難,有些人一輩子再也沒回到故鄉。

對時代洪流而言,知青是微不足道的一顆水珠;對那個荒唐時代而言,他們是當權者神壇上的祭品;對他們自己而言,是一個瞬間拉近彼此的身分認知。海灣園開闢知青墓地,除了為逝者家屬提供追思的場所,還為每個從那個荒唐年代走過的人,甚至是為如今每個活?的人,提供集體反思的機會。

雖然文化大革命是黑暗的、悲慘的,但更讓人覺得恐怖的,是整個社會並沒有深入的、大範圍的反思。既沒有人來紀念因這場暴風驟雨式運動而喪命的人們,更沒有人討論這段所謂「多數人暴政」產生的原因。

如果沒有反思,後來人就無法「防患於未然」;如果沒有制度建設防止重蹈覆轍,那麼歷史重演的可能性就存在﹕你我、或者你我的子孫,都有可能再度成為受害者,與當年的知青一樣,帶?熱情、夢想、衝動,被捲入政治運動的黑暗深淵。

遺忘就意味?背叛,為了不背叛歷史、不背叛國家、不背叛民族,是不是每個人都應該在心中祭奠那段共同的青春躁動,反思那段集體無意識的歲月呢?

高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