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没有垃圾,资源放错了位置,才成了垃圾。
差别的关键点其实很简单,就是垃圾分类的制度化。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价值观垃圾,是人就不该有的,而把垃圾分成三六九等的垃圾价值观,则人人都该有。


柴子文


  世上本没有垃圾,资源放错了位置,才成了垃圾。在香港的生活中,对这句话体会更深。在香港,每当朋友搬家后要添置新家具,只要上各个大学的网络论坛找找,很快就能物色到合适又便宜的物件。这些家具之所以不能随便丢掉,是因为香港的垃圾房跟住房同比例缩小后,空间实在有限,无法“收容”大件物品,而大件物品的处理很麻烦,需要付费专门请人拉走。真不如便宜卖掉,不仅收回少量成本,还节约了垃圾处理费。


  更常见的情况,某人要搬家,会把多余的物件分门别类,拍照留影,传给可能有兴趣“领养”的朋友,请求认领。这样处理杂物,既十分环保,又增加了感情联络。无论是书、CD等各式收藏,还是日用家具,都能不浪费地流通起来。不仅有心环保的人,连我这样的环保门外汉,遇到一两回这样的“赠物邀请”后,自己遇到搬家,也觉得是个好方法,需求新陈代谢,万物各得其所。


  对的,垃圾是等待重新被发现的资源。回收处理后的红铜、废铁、废胶、废纸、废木、玻璃、铝罐,都各有其价。最便宜的废木,每吨300港元,但香港嘉道理农场对废木进行了革命性的重新发现。通过热解,将废木浓缩为周身是宝的生物碳,既可当土壤改良剂,又可做室内天然吸湿机。


  但对于大部分香港人来说,在没有实行垃圾分类的情况下,日常生活垃圾的处理,即使有心环保,也无力做到让垃圾重新变回资源。2010年,香港每日运往堆填区的固体废物重量是1.3万吨,香港每日人均垃圾制造量为2.69公斤,全球第一。


  面对垃圾围城,最近港府结束为期3个月的垃圾征费公众咨询。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人表示支持“按量收费”模式,对垃圾袋进行额外征费。收费的原因,自然有惩罚性因素在里面,香港每天花在处理垃圾上的费用高达1300万港元。


  对于两岸,台湾的垃圾处理经验是鲜活的好例子,台北从2000年开始垃圾征费至今,减废量超过六成,资源回收量增加了21倍,因此停止了两座新焚化厂兴建计划,连垃圾掩埋场也变成了环保生态园。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家家户户人人自觉遵守的垃圾分类制度,已经习惯成自然,以及配套的回收政策。


  过去香港也有多个垃圾焚化炉,自从发现燃烧垃圾会产生有毒的二噁英,政府就关闭了所有焚化炉,在上世纪90年代全面停用。在目前3个堆填区即将爆满的情况下,政府再建议,在新建堆填区的同时,再建升级版的焚化炉。不管改进后的焚化炉是否真能将二噁英解毒,比起台北,香港真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输得太惨了。


  差别的关键点其实很简单,就是垃圾分类的制度化。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价值观垃圾,是人就不该有的,而把垃圾分成三六九等的垃圾价值观,则人人都该有。#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