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14日 20:10:25

  当下中国社会道德水准究竟如何?这一问题,据说已经有主流声音出来:总体是好的,“失德”只是支流。我心怀善意希望这一论断是基于对人性之相信。无论何时,社会体中之成员大多数是怀有良善之心,所谓索多玛之域,常常与民众之善念无关,却与善念被压抑被窒息有关。
   最近,四名上海大学生在太湖遭遇交通事故不幸殒命,国家未来之栋梁青春早逝,成为媒体关注焦点。而记者调查出的事故细节,更是让人民感受到一种异常绝望:在事故发生之后,出事船只靠岸,学生发现同游者失踪,央求肇事驾驶员回去搜索却遭到驾驶员拒绝,在当时录下的视频中,这位驾驶员言之凿凿,“没有没有,肯定没有”。
   船只肇事,船上满是血迹,而危机关头驾驶员的第一反应却是否认灾难存在,仿佛眼睛一闭矢口否认之下,事情就可以不复存在、这自然是荒谬至极。不过,平心而论,作为中国社会一分子,对这种现象我们是否又痛心又熟悉?这种无视事实,不断用语言来掩盖事实的心态和做法,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评论人梁文道先生曾经这样写过自己的遭遇:有次,他在北京机场一座自动咖啡机前唤来一位侍应生,告诉她咖啡卖完了。结果这位侍应生瞧也不瞧地迅速回应:“有呀,怎么会没有?当然有。”等到她自己仔细查看过,才发现咖啡果然倒光了,于是她沉默地为这机器装上一袋咖啡豆。梁文道先生说“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她的第一反应会是这样子呢?为什么她连一眼都没瞧,就能如此确定那座咖啡机的运作很正常”。
   语言与现实脱节甚至是截然相反,几成我们的生活常态,已经到了除非最危急时刻否则难以觉察的地步。就像梁先生文章里随后举的例子:坐计程车,如果发现车子震动得厉害,司机一定会说:“没事。”奶粉已经让孩子生了肾结石,相关官员在大规模检测开始之前就信心满满表示:“出问题的只是极少数产品。”而这次发生在太湖的悲剧,肇事驾驶员的表现,不正是在重复已经无数在这个土地上发生的同类的故事?
   太湖事件中,坦率说,除了肇事者,遇难者这方亦可以看到一些同样让人心痛的问题。上船之时有学生要穿上救生衣,而被船老大以没必要制止。联系到其在随后事件中的表现,此举符合其冷漠对待他人生命的逻辑,而事关自己的生命,却不坚持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们只能是对待自己也是冷漠而不负责任的。当然,这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坚持灌输的“个体无责任”信条出了问题。
   对公关事物冷漠,对他人生命冷漠,甚至对自己的生命和命运也冷漠。美国作家何伟的《江城》写了他在四川涪陵居数年的经历,在这本书里,他说自己讶异于涪陵人对公关事物之消极,“大坝所造成的动荡,对外人来说看似巨大,然而对当地人却不算什么。”即使迁居、移民是自己将要遭遇的命运,即便补偿金被贪腐官员侵吞,也都听不到什么声音,看不到不满的迹象。缺乏对公众事务的了解,使得个体与社会分离更严重,人民无法参与公关事物其中。“更重要的是,他们既不期望,也不要求获得这种信息”。
   人们都熟知哈维尔在《无权者的权力》里讲的故事,水果店老板在卖水果的时候会挂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般的横幅。人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已经无力分辨何者为真,何者为假,这恐怕是冷漠症导致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就像当我们感受到道德危机的时候,却来了一个声音说检验道德的标准在于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此分裂下去,我们只能看到病症蔓延,目睹犬儒般所谓成熟的冷漠,直至最终彻底吞噬自己。
   

上一篇: 舒淇:病民不配美丽风景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 评论数(0)

0

本博文相关点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