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媒体人陕北扭秧歌唱红歌 感受红色文化

百名媒体人陕北扭秧歌唱红歌 感受红色文化

百名媒体人陕北扭秧歌唱红歌 感受红色文化

昨天,采访团成员在延安观看了大型情景音画《延安颂》,图为演出现场。

百名媒体人陕北扭秧歌唱红歌 感受红色文化

图为采访团成员参观杨家岭毛泽东旧居。

昨日,“红星璀璨——2012全国媒体红色之旅”大型采访活动走进延安,总编、记者们来到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地感受红色文化,他们说“传承延安精神是媒体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枣园革命旧址感受延安精神

昨日下午3时许,经过近3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后,采访团终于抵达了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的枣园革命旧址。

枣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书记处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所在地。1943年10月,中央书记处成员由杨家岭先后移住这里,继续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了抗日民族战争向全国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折,为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的准备。

枣园又名延园,院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总编、记者们首先参观了书记处礼堂,随后又来到依山分布着的5座院落,参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旧居。

眼前一孔孔保存完好的窑洞,就是当年中央领导办公、生活的地方。窑洞内存放着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们曾睡过的床、用过的木质衣柜和桌椅,以及一些珍贵的文字资料。讲解员介绍说,1943年10月,毛泽东由杨家岭迁到这里,在此居住的两年间写下了《学习和时局》等50多篇著作。

“为了解决穿衣难的问题,党中央曾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周总理正是用这架纺车,在纺线比赛中纺出了又细又匀的线,并被评为甲等,获得了纺线能手称号。”听到讲解员的这番话,嘉宾们无不被感动,大家一边拍照一边感叹道:“老一辈革命家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让人崇敬。”

枣园里有一条长6公里的水渠,这条由群众与政府共同于1940年建成放水的水渠,可灌溉周边5个村庄1400亩地,使靠天吃饭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因此被群众称为“幸福渠”。

嘉宾们说,“幸福渠”让他们感受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传承延安精神是媒体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有所成就。

媒体人合唱《东方红》激励人心

民歌、秧歌是延安的特色,来自全国各地的总编、记者们都非常感兴趣,昨日下午他们还在杨家岭革命旧址里体验了一番。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的中共中央办公厅里,讲解员介绍到陕北民歌时,为大家清唱了一小段。清亮的嗓音,抑扬顿挫的音调,带着鼻音的陕北口音再加上丰富的表情,让很多人第一次近距离地聆听陕北民歌。虽然有的歌词并未听懂,但大家能从讲解员的表情和偶尔听懂的词语中听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我大概听懂了一些,是歌颂革命者的。”《重庆晚报》记者夏祥洲说。

讲解员只唱了短短一小段,嘉宾们显然没有听过瘾,有不少人还跃跃欲试。但很多人不会说陕北话,讲解员就带着大家唱起了那首耳熟能详的《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大家表情专注,唱歌的同时也在心里缅怀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陕北秧歌扭起来喜庆吉祥

唱完了歌就想跳舞,陕北特色——秧歌自然是最好的选择,讲解员现场给媒体人当老师,教大家扭秧歌。“左脚向前,右脚交叉再向前……”讲解员边说边做动作,媒体人也跟着她的步伐走了起来,走着走着就熟练了,再加上双手甩起来的动作,还真挺像回事。伴着大家合唱的一曲《拥军花鼓》,陕北大秧歌就这么扭了起来,就连男记者也忍不住跟着扭。他们有的跳得欢快,有的虽不熟练却也认真,都跳得起劲。“快看,他们扭得还真不错!”其他游客看到后这样称赞,这样赞美让嘉宾们小得意了一下。

“之前只是在电视上看过,觉得很欢快,这次自己跳更觉得过瘾,喜庆。”《长江日报》编辑韩玉晔说。

了解革命历程感动珍惜

唱完了民歌扭完了秧歌,大家又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纪念馆里,有个地方叫延安新市场,这里复原了1939年延安一个比较繁华的市场,相当于现在的商业街。里面理发馆、杂货铺、铁匠铺子等应有尽有,反映当时人们的勤劳。在这里,嘉宾们还对革命期间在延安发生的事有了系统了解,也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事迹有了更多认识。

“到延安就能感受到延安精神,当时那段历史更让我受教育。参加这次红色之旅活动,每次参观时看到那些老照片,和老一辈革命领袖及革命先烈们用过的东西,我都很感动。他们吃了那么多苦,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环球网陕西频道编辑陈冲说。

今日上午,各地媒体记者将到延安王家坪旧址和新闻纪念馆参观采访,并于当日下午抵达榆林,到路遥纪念馆等地采访。

重温历史

采访团重温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

记者应深入基层反映真实生活

本报讯昨天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70周年纪念日。昨日下午,“红星璀璨——2012全国媒体红色之旅”采访团来到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总编、记者们在参观的同时,重温了当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

“作为媒体人,应该贴近人民,服务人民,做好党的喉舌。”采访团成员辛源记者说,希望利用此次活动,深入实际,了解红色文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媒体人应明确的责任与义务。在杨家岭革命旧址,采访团聚在一起,探讨起自己对文艺方面的见解。

《天水日报》副总编辑王若冰说,延安文艺座谈会强调深入生活,贴近大众。“除了介入生活以外,理性的思考是最根本的。”王若冰表示,文艺工作者首先应是生活中的成员,要感受生活的真实情况,能够理解常人的感受才能成为真正的文艺工作者或文学家。

“文艺是多元化的,当年文艺座谈会提出文艺作品应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意义重大。”《太原晚报》副总编蒋言礼说,现在有些文艺作品有脱离群众的趋向,没有反映百姓生活。比如影视作品、舞台剧等投资大,却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及所想远离,场面奢华内容却很空洞,完全是靠舞台、灯光等来刺激观众的感官,内容不能让人信服,也不能影响人。作为媒体人,更应该学习讲话精神,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做到在新闻报道中深入基层,开展“走转改”,接“地气”、抓“活鱼”,生动反映基层人民的生活,帮助群众解决遇到的问题,切切实实为人民服务。

媒体人黄陵寻根祭祖

本报讯昨日清晨,参加“红星璀璨——2012全国媒体红色之旅”大型采访活动的总编、记者们前往延安采访途中,专程来到的黄帝陵,寻根祭祖,拜谒轩辕黄帝。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陵园内古柏参天、翠色长驻,嘉宾们沿登陵道拾级而上,在距黄帝陵约200米的道旁,一座石碑上刻着“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

9时50分左右,工作人员为嘉宾们佩戴好黄色的平安带,大家依次站好,祭拜仪式正式开始。西安日报社副总编辑张更武、《太原晚报》副总编蒋言礼代表中国晚报协会敬献花篮,《广州日报》副总编黄卓坚、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副制片人魏杏然代表采访团敬献花篮。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人行三鞠躬礼,表达对轩辕黄帝的缅怀之情。

祭拜仪式结束后,采访团来到位于桥山山腰的轩辕庙,刚进院门,一株枝繁叶茂的柏树便映入眼帘。导游介绍说,这株柏树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叶子四季不衰,相传它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听到导游的介绍后,大家纷纷在这株黄帝手植柏前拍照留念。

12时许,在“人文初祖”大殿内瞻仰黄帝浮雕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人怀着崇敬与留恋之情离开黄帝陵,前往枣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地采访。

北行漫记

身处圣地心中充满敬意

“红星璀璨——2012全国媒体陕北行”大型采访活动,让全国媒体从业者又一次近距离感受了老区的今昔变迁。踏着先辈们的足迹,重温他们在艰苦年代的奋斗历程,从图片到实物,这些历史印迹都在诉说着老区不平凡的过去。虽然每天的采访行程比较紧张,但放眼公路两边的绿色,郁郁葱葱,汽车穿行其中,让掩映其中的红色遗迹更显肃穆。

采访活动中,许多媒体记者用镜头把老区的美好印象定格在画面中。登上照金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的台阶时,虽气喘吁吁,但心中充满敬意。缅怀仪式结束后,回头望去,山下的纪念馆藏于青山之中,静谧庄严。

枣园和杨家岭依然保留着先辈们工作和生活时的样子,在毛主席居住过的窑洞前驻足,耳中似有铿锵有力的豪迈之声,眼前仿若有他指点江山的魁梧身影。在延安这片黄土地上,他领导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直至新中国成立。先辈们的艰辛努力,让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焕发了新的生命,站在他们打拼过的地方,思绪万千。我想,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他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记在心里,时刻鞭策自己。《长沙晚报》记者朱秉山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