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岭

贝岭,流亡作家,长居台湾及欧美。其文学回忆录《逐︰中国》(Ausgewiesen. Über China.” Bei Ling)由德国的苏坎尔普出版社(Suhrkamp, Berlin)于2012年出版。

随着中国出版业开始在海外拓张,中国与西方的“硬”斗也转化为“软”磨。在面对外媒提出的“敏感词”时,中方官员既要潇洒应对,又得谨慎规避,以展现其“内硬外柔”的“软实力”。

作者:贝岭(照片由Ekko摄)

由硬到软
没有获邀、取消、再邀,没有因不容异见者致辞而出现的官方代表团集体退场、休会与公开道歉,没有中国大使“掷地有声”的训话及“给中国上民主课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的“庄严”宣告,更没有官方与民间、御用与流亡—-背景相异的学者、作家及汉学家虽见解不同,却彼此聆听的唇枪舌剑。

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以中国作为主宾国而举办的研讨会中曾出现的这一切,在2012年伦敦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中全无踪影。没有戏剧化的场面,逾三十场中国主题的论坛、新书发布或作家演讲会,为避免提问者“挑衅”、或讲者担心“言多必失”,逾半场次的听众提问时间被主办方或主持人临时取消。有惊可必须无险,会场入口处,安检、查证,西装笔挺、分散或一排排的膘悍英伦保安,目不转睛地打量入场者。会场内,貌似听众的中方便衣,三五成群,或坐或站,带着难掩的职业特征,警敏地盯视疑人,监视全场。

而台上,少了“大国崛起”的傲慢,看似从容淡定的官员与名人作家,面对英方主持或与谈人有时冒出来的“敏感词”,如 censorship(审查)、self-censorship(自我审查),或已成了定语的“自由”问题,回答时,既要显得言而无忌,又不能“政治不正确”惹来追问,其间的急智、闪躲、拨挡与“痞”,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中国的”软实力”。

软实力之一
中国在当今世界主要的国际书展上逐一成为主宾国。其规划和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及2012年伦敦书展一样,由中国新闻出版总署(GAPP)出资租下大面积的展区,设立中国主题馆,举办出版研讨会,规划并赞助中国主要的国营出版社及出版集团以各自的展位参展,购买与出售书的版权。

软实力之二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和官方的中国作家协会合作,拨款设立中国文学翻译出版专项基金,有规划地赞助外国译者将中国作家协会体制内的会员作家的作品翻译成外文,再以赞助有意向出版这些译着的外国出版社印刷费的方式,促成外国出版社与中国作家签外文版权合约出书。

软实力之三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国作家协会和书展所在国的文化机构如伦敦书展的文学活动主办方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合作选出、并组成人数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代表团,在书展中举办场次也越来越多的中外作家对话活动及文学座谈会,以呈现官方认可范围内的当代中国文学盛况。

软实力下的无奈感
然而,在官方文化海外“软性”拓张的同时,中国作家却难掩面对审查制度的无奈。伦敦书展的一场中国文学座谈会上,因其创作的小说多被改编成电影与电视剧而在中国广受注目的小说家严歌苓,用英文描述了自己的剧本在中国的影剧本审查制度下被不断删改的程度与细节。虽不是高亢的抗议,但这些细节清楚地呈现了一个已在台湾出版了主要著作、且常居欧美的华裔小说家,其作品在中国改编成电影及电视剧时,被审查制度左右的无奈感。然而,严歌苓的直言,相对于中国作家代表团其它作家或否认、或不涉细节的支拙,甚至太极式云遮雾障,无疑是一个特例。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