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開始留意建制派的樁腳和基層組織,是○三年政府強推廿三條的時候。當時有不少民間文藝團體以「文化界代表」的身份支持官方立場,只不過多半不見經傳,例如成為一時笑柄的「大埔兒童合唱團」。「大埔兒童合唱團」?這是什麼團體?難道它要比許多成名立萬的大牌更能代表文化界?笑話!

笑話之餘,我則好奇,真想知道他們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的組織,為什麼會和其它同樣不知名的小團體分別呈上內容一模一樣的表態文件?是誰在散發和收集那些文件?為什麼他們要支持政府?他們對廿三條的理解又有多深呢?

就拿我家附近一間「××婦女會」來說吧,這類機構肯定大家都見過,而且就在你家附近,牆外經年張掛建制派區議員宣示政績的海報,牆內的日常活動則往往無涉政治。它不搞政治,它搞的是青少年書法班,基礎插花課程,甚至婚姻和家庭生活輔導。每天早上,我都看見一群街坊在裏頭學太極劍,學得十分起勁,氣氛樂也融融。看來這是一個扎根地區的緊密群體,一夥婦女送完子女上學會聚起來喝茶聊天,有需要的時候則彼此照應幫忙,簡直是教材上街坊鄰里社群的好示範。

然後到了選舉,同樣一群人變身成了非正式地區助選團,認識的竟然叫我:「梁生,幫吓手啦,投×××一票啦,佢好做得嘢㗎」。在我表露自己是長毛支持者的身份之後,她的回應則是「哦,長毛都幾得意,不過×××仲好呀」。再說幾句,我發現除了「搞搞震」之外,她根本不太瞭解長毛的政見;而且,她也不太瞭解×××的政見。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