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到底该怎么面对吃?
文/魏英杰
中国人到底该怎么吃?近日两大机构为此“打架”:中国营养协会公开指责,中国科学院何传启研究员推荐的参考食谱缺乏整体调研,完全不符合营养学原理和平衡膳食的原则。
这一说法,针对的是中科院相关课题组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中推荐的中国人的参考食谱。其具体内容且不谈,双方使用的都是“大卡”、蛋白质等专业术语,不免让人看得云里雾里。由此,这场掐架更像是“茶杯里的风暴”,让原本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变得了无生趣。
谈到吃,这还不如近日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来得直观。这部纪录片开播以来,就在网上引起热议。除了直呼过瘾,许多人还对着镜头上的美食猛咽口水。从这部纪录片,人们似乎重新发现了一个“美食中国”,并将因此焕发而出的自豪感上升到“美食爱国主义”的高度。
但也有不同声音。如评论员谢勇指出:这个“舌尖上的中国”,真的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中国吗?曹林干脆直陈,无法回避确实有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一个是央视这部宏大的纪录片借助诱人的美食和温暖的故事所展示的舌尖中国,一个是日常社会新闻中无数的食品丑闻所展示的舌尖中国。确实如此。当人们迷醉于记录片中的美食,低下头时却不能不直面这个令人尴尬的现实。
中国人该怎么吃,这是一个问题。中国人该怎么面对吃,这更是一个严峻问题。该怎么吃,这个问题多少有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味。该怎么面对吃,却是多数人普遍难以回避的一个重大命题。
大致说来,“吃”有三种境界。“舌尖上的中国”里的美食,确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但这对多数人来讲,只能是可望不可及。价格昂贵的松茸且不说,用自家做的盐和高原上跑的猪腌制而成的火腿,多少人有这口福?纪录片里提到的许多手艺已濒临失传,这也说明了美食之不易得。不妨把这些美食归之于享受的层面。中国营养协会和中科院相关课题组所争论的,其实是怎样才能吃得更健康、营养。这是吃的另一种境界。而我们日常生活所面对的,却是如何提防有毒食品的入侵,这涉及的是食品安全这个基本问题。
安全、健康、享受,这并不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划分。假如人们不知道猪肉里含瘦肉精、牛奶里含三聚氰胺,或许会觉得自己吃得既安全又健康,甚至吃起来还很享受。但不可否认,安全是谈吃的一个隐蔽的前提条件。况且,这在如今已经成为众所皆知、普遍关注的话题了。无论如何,我们总不能碗里装着地沟油,却对着电视上的美食咽口水吧,这该是多么吊诡的一件事情。当人们每天担忧这不能吃那也有问题的时候,纪录片却告诉你生活在一个美食国度,这又该多么让人伤感呀。
参考食谱试图告诉人们,怎么吃才健康有营养。纪录片叙述的是,曾经在中国人的舌尖上起舞、如今却渐行渐远的一些美食的故事。这些知识或故事当然都是必要的,也是谈吃的一种态度。可千万别忘记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应对食品安全这个社会问题的挑战,重建公众对吃的信心。
当我们欣赏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时,不妨把这当作一曲美食的挽歌,或者作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另一种叙事方式。暂时忘却苦痛,这或许是一种不错的自我麻醉方式。可当关掉画面,我们终究还得回到现实生活来。
2012年5月23日

  秀萌宝照片,酷赢“拉比盒子”  “警告:您的主城已被占领!!”  发现兴趣所在,玩转新浪Qing!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