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空空般若 | 评论(0) | 标签:拉萨, 信仰, 天葬, 大昭寺, 电影, 心愿, 梦想

凡是到过拉萨的人,都会去往八廓街,因为它是绕着觐见者最终目的地——大昭寺的一条环形街道。像这样的街道,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无论什么时候,你都会在那里见到五体投地磕长头虔诚还愿的人……

第一次去转八廓街是在凌晨时分,听导游说时值萨噶达娃节,藏人们会从三四点开始,绕着拉萨城行愿。我以为,他们会像汉传佛教那样,大家集结之后,由一个地方开始,一路唱诵经文,又回到最初的起点……倘若如此,这个唯一的地点就应该是八廓街的大昭寺门前。事实上,萨噶达娃节长达半个月时间,它是个人自发参与的“活动”节日,约定成俗,没有人去组织规划它的行程。

我从住处步行出发,大约是神志不清的缘故,竟然迷糊了路径,不是最直接地走到大昭寺,而要绕道布达拉宫才辨识了方向。尽管是凌晨时分,一路上偶尔总能预见五体投地磕长头的觐见者,能够征得他们当中某个人的同意,留下正面的影像,是我到达拉萨之后最强烈的渴望。庆幸的是,在布达拉宫正面,一个小伙子成全了我。

当时,我只能拍摄以前遇到的觐见者的背影,内心充满愧疚,直到遇见他,我才鼓起勇气:“你好!我可以拍摄你的照片吗?”

小伙子转过身来,看着我许久:“你想把它放到哪里?”

“我敬仰这种精神!”我的直接反应脱口而出。也许是我的真诚流露,他没有拒绝,只是沉默了一小会,然后点点头。我立刻按动快门,紧张到顾不得察视效果……扎西德勒!按点三次,镜头位置几乎没有变,我不敢耽搁太久,就像他道谢。

看得出来,他是一位有见识的青年,最少是了解网络世界的,否则不会问我“你想把它放到哪里?”我没有正面回答他,是因为我不知道最后我能做些什么,为这样的精神……回来看了照片,效果不是很好,那是我的技术运用的欠缺,值得欣慰的是:照片中除了他,不远处还有一位正在朝拜布达拉宫的女子出现在视野里。也许,她是他的爱人,或者一路同行的伙伴;也许,他们并不相识,只是在那一刻出现在同一个地方;也许,是我一厢情愿的猜测,妄想执着地把这个世界所有的存在想要联系起来。

小伙子继续他的行程,我走在自己的路上。大昭寺不远,就在拐角处的街道上一直往前。阴暗的角落里,到处都是持枪的武警,治安很好,不必担心安全问题。除了加快脚步,就是让自己激动的心绪尽快平息下来……

昏黄空荡的八廓街,总会有脚步在轻轻移动,五体投地磕长头时在石板地面上特有的沙沙声不时传来,一个个烟火缭绕的白色“教塔”(此名称有待考证)告诉你,这里的人穿梭往来,不曾断隔。迷魅的灯光,寂寥的夜空,一个个相似的背影,交织着谱写出平凡夜晚不寻常的故事……

我相信每个人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一生压缩成跌宕起伏的经历和欢喜忧愁的乐章,也许不能够曲折离奇动人心弦,却是他自己最后最宝贵的收获。我记起自己来到拉萨的第二天,参观大昭寺(当时进入大昭寺,不知道为什么却没有游历八廓街),在本师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佛像前的祈愿(我会在这篇文字的后面做个简单说明),它是那么遥远,却又似乎可以垂手可得,如同一个梦想,美丽绽放在心灵的最深处……

人都说,在大昭寺许愿,会百分百的灵验。那么,大昭寺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它的起始渊源如何,为什么会成为虔诚的觐见者最后的目的地?

分享一些传说中的故事,只愿能静静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角。

公元七世纪的时候,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完成了雪域高原的统一大业,建立了吐蕃王朝。与此同时,通过联姻等手段,引入不同的先进文化为落后贫瘠的世界屋脊之后的繁荣昌盛打下坚实基础。

松赞干布首先联姻迎娶的是尼婆罗的赤尊公主,这位公主来藏时,随身带着不少能工巧匠,把天竺的文明在吐蕃王朝传播,对当时的工艺美术、医药历算、宗教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影响最大的,就是因她所带来的一尊释迦牟尼8岁等身佛像到拉萨。传说,当时吐蕃王朝派使者前往天竺请迎佛像时,当时人家也很为难,不知道该不该成全他们的美意……令人惊奇的是,原本坐东朝西的佛像,却在那个时候的某一天早晨,变成了相反方向的坐西朝东,佛祖的面容向着东方,他的慈悲从此在这一方流播千年。

当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来到雪域高原的时候,赤尊公主已经住在马波日(红山,也就是布达拉宫原址)上,所以文成公主就在其紧邻的东面“卧措”(湖泊的意思)建造寺院行宫。

当时的拉萨,还只是一片芳草萋萋,沼泽沙滩的萧条之地,就连文成公主进藏挽运的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佛像也是用帷幔围于沙地树丛之中,可以想见当时的荒凉。文成公主观察天象地气,认为拉萨地形若母夜叉仰卧,凶相毕露,不利于创基立国,应建寺庙镇之。她认为卧措是母夜叉的心脏,湖水是女妖的血液,应当把庙建在其心脏之上……松赞干布听从了文成公主的建议,更难得是得到了赤尊公主的积极响应。

于是,在646年,大昭寺破土动工。当时,赤尊公主选择沙地东南为寺基,白天亲自指挥工匠营建,怎奈夜间纷纷倒塌,且每建必倾。最后,还是文成公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理,献策用白山羊背土填湖。所以,一个浩浩荡荡的工程,是一些山羊成群结队,蜂拥于卧措之旁,热闹非凡,何其壮观!在藏语里面,山羊叫做“惹”,土称作“萨”,所以寺庙被称为“惹萨”,因为这座空前规模的建筑矗立在卧塘之上,成为这座王都的突出象徵,因此人们就把“惹萨”赐给这座城市,也就是后来的拉萨。

记住,拉萨名称的来源始于大昭寺!

建造大昭寺的传说故事,非常多,而且神奇不断,直至648年大昭寺建成。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手于庙门之外栽插柳树,就是著名的“唐柳”。与此同时,在卧措西北沙地上由长安招来的工匠,也在建造一座完全仿造唐朝格式的庙宇——小昭寺,两者几乎同时完工。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所带来的释迦牟尼佛等身佛像分别请进寺中,也就是说,一开始八岁的等身佛像和十二岁的等身佛像分别在大昭寺和小昭寺之内。

后来,在9世纪中期,朗达玛登上赞普宝座,一上台便实行灭佛政策。他下令封闭拉萨大昭寺和山南桑耶寺等,甚至将小昭寺改为牛圈,强迫僧人还俗,毁佛灭法,将佛像沉入河流沙池……这是西藏历史上的一次“毁法时期”。朗达玛最后被一个叫做拉龙•白吉多杰的居士用弓箭射死。拉龙•白吉多杰穿上一件黑白两面的长袍,骑着一匹染黑的白马,在马蹄口袍袖中暗藏弓箭,乘朗达玛外出不备时,将他射杀。行刺成功,拉龙•白吉多杰策马跃进拉萨河里,将黑色洗掉变成白马,又把袍子翻过黑面来,翻山逃跑,一直跑到康区,在那里进行恢复佛教的传法。

直到11世纪,阿里古格王强曲畏迎请阿底峡到西藏传教,才佛法大兴,此时就是藏史称为佛教的“后宏期”。

如此以来,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的等身佛像由原来的小昭寺,到后来迎请进入大昭寺,必然有一个曲折离奇的艰难过程。这个过程,已经不必去详细追问,只是由两位公主进藏所携的佛像,先后被请进各自所建的庙内开始,从各地翻山越岭赶来的善男信女便前来朝拜。7世纪末,绕寺四周,出现旋舍18处,供各地朝拜的人借宿。慢慢地,又有一些定居住房围绕……就这样,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初具雏形,拉萨也慢慢地成为闻名中外的高原古城。

也就是说,虔诚的信徒千里迢迢磕长头前赴拉萨,为的是朝拜佛祖释迦牟尼,向佛前的酥油供灯添油敬香的渊源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末期,距今有大约1300年的历史。

信仰的高度,成就了一个人的纯真梦想;

身体的渺小,承受着人世间的苦难哀伤;

身体能否承载自己的梦想,实现梦幻笑容的美丽,完全在于自我的选择!

这样令人敬仰的崇高信念,像我这样境界卑微的人,是没有资格置喙言说的,我只能从藏人对待生死的方式上略作描述。

藏人相信灵魂轮转,特别是认为“人”只是借助身体在这个人间存活的观点,同汉传佛教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他们重男轻女的思想和行为更要严重一些,譬如一个男孩刚生下来,得到的待遇比他的母亲还要优厚,第三天(女孩要在第四天)亲朋好友便会前来祝贺(这种活动叫做旁色,旁是污浊的意思,色是清除,也就是清除晦气的活动)。这天早上,人们要在生了小孩的人家门口,堆上一堆小石子,生的是男孩子,必须堆上白垩小石子(女孩子就什么小石子都可以),并在旁边点燃松柏香枝,祝贺的人要现在石堆和香堆上撒上糌粑面,再进入主人家门。这是一种远古本教时期传下来的旁色仪式。

孩子满月之后,要择黄道吉日举行出门仪式。当天母子(女)都要换上新服装,第一件事是去寺庙朝佛(陪同的人也穿新衣服),目的是祈求菩萨保佑小孩长寿,在世上少受灾难。朝完佛,才转去亲朋好友家去串门,一般是选择有福气的人家。小孩子第一次出门,人们会在小孩鼻尖擦一点黑灰,意思是使婴儿在出门时不被魔鬼发现(在小孩鼻尖抹黑这一点,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传统习俗。藏区和大部分地方不同的一点是,满月的小孩进寺庙,如果是比较注重一些的人,应该最少要在小孩满三岁之前最好不要走进庙宇或者“不干净”的地方,因为小孩子的眼睛能够看见成年人所看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会使小孩受到惊吓,或者跟着他……普遍的作法是,小孩回家,或者是家里有小孩而大人在夜晚回家时,进门之前“跨火”来避秽。在此提醒:孕妇,最好是远离那些场所,因为怨恨很重的“东西”很容易纠缠上阳气不足或者生命力弱小的人)。

其实,到过西藏的人,对人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他们的丧葬方式。藏人的丧葬方法,大约有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塔葬等形式。最常见,也是大部分人采用的方式是:天葬。

天葬(此章节的某些细节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建议胆小或者偏执的人略过此节):

确认一个人是否死亡,需要请寺院里面有经验的僧人来鉴定。僧人确认死者之后,会在他的口中放入特制的“药丸”,然后诵经超度亡灵以及告知家属的出葬日期。人死之后,会把尸体放在屋内一角,用白布围上,并用土坯坐垫(用土坯而不是床或者其它物品,是因为他们认为人死以后,灵魂和尸体不是一起走脱。为了使灵魂不滞留屋内,用土坯垫尸,出殡前死者生前用的茶碗里倒满茶,也放在土坯上。尸体背走后,土坯便要扔到十字路口,灵魂也就随之跑掉了),死者的头将会被做一百八十度的拧转。

停尸期间,天天要请僧人从早到晚诵经,超度灵魂。亲朋好友也会在此时前来吊唁。他们来时带一壶酒、一条哈达、一点酥油和一把柱香;也有带着纸包,包着钱,上面写着“慰问”字样。哈达是献给死者,钱物用来赞助死者家庭。

人死了,这家门口便会吊挂一个红色的陶罐,陶罐用白羊毛或者白哈达围上。罐子里面放有三荤(血、肉、脂)三素(乳、酪、酥)的糌粑坨,并每天加进一些。他们认为,人死了,灵魂脱离肉体,不会思维,不能按时进食,故由生人定时加添。

人死以后,家人一律不梳头、不洗脸、取下一切装饰,不能笑,更不能唱歌跳舞,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安安静静上天堂。他们的邻居也会表示哀悼,在人家办丧事期间,不办喜事,不歌舞娱乐,是一种四邻同哀的观念。

出殡一般都很早,几乎是天不亮的时候便开始。先把死者四肢捆成一团,用白氆氇蒙上,再从尸体到家门口用白糌粑划一条线,然后由死者后代沿白线把尸体背到门口,以尽孝顺义务。

到了门口,便可交由操办丧事的人把尸体背走。当尸体被背起时,后面的死者家人就会拿着扫把方篓,将糌粑白线扫掉,并把扫起的糌粑、扫把、垫尸的土坯等统统放进方篓里,紧跟在尸体后面,走到十字路口,扔在路口当中,把灵魂送走。此时的亲朋好友会举着藏香,一直送到出城。值得注意的是,丧葬仪式时,家人全部参加,但是家人不到葬场去。出门后,由一两个好友随去葬场监督。而且,在藏人那里,死了的人,就不再称呼他的名字,而是统称为“亡灵者”。

尸体出门后,背尸人和送葬者均不得回头望,操天葬者和送葬人在天葬以后,也不能到死者的家中。这些禁忌,都是怕死者的灵魂被带回家中;之前反转死者的头面,就是怕他回望不舍(因为背尸体是背对背,一百八十度拧转后,死者的面容在行进时是朝着前方)……

到了葬场以后,先把尸体放在葬台上,然后在附近烧起松柏香枝,在香堆上撒上三荤三素糌粑,通知“神鹰”到来。这时,操持天葬的人便将死体从背面刨开(这当然是由传承的操刀人来操作,刀数有规定,男女方式不同),由“仙人指路”开始,直到最后完结。期间剖腹,取出内脏、切肉、剥头皮、割头颅……把肉切成小块,捣碎骨头拌以糌粑,捏成一团(也就是做成类似“肉丸子”)喂“神鹰”。先喂骨团,再喂肉,如果骨头没有喂完,还得一块不剩地拣起,烧成灰,撒向四方。一点不剩把尸体处理掉,天葬就算完成,代表死者家人的监督人,拿出准备好的酒肉,犒劳天葬职业者。

藏人为什么会首选这种丧葬方式,因为他们觉得能够将自己的身体最后一次完全“布施”,是自己所能做的最后一件功德。特别是布施给“神鹰”,便有很大的“荣耀”。他们认为的“神鹰”,其实就是鹫鹰,它们已经“习惯”,看见烟,便会飞来寻食。传说中的神鹰,它们飞翔在天际的最高处,即使落下的粪便也会在风中化为乌有,不会跌落人间。而且,它们死亡之前,就会一直向着太阳飞冲,直至身体被完全融化……因此,藏人认为布施自己给神鹰,灵魂便会被带着进入天堂。

天葬所要耗费的钱财物品是巨大的,因此大部分的乞丐以及鳏、寡、孤、独等经济地位十分低下的人才会使用水葬。水葬时,好一点的大卸八块,然后投入河流;偷懒的办法是用白布裹尸,整个抛进江中(藏南深谷区,因无鹰飞来,大部分行水葬)。土葬是用于得了麻风、炭疽、天花等传染病人尸体,以及强盗、杀人放火犯、被刀砍死的尸体,不许他们天葬或者水葬,只允许挖坑埋进地里(意思是惩罚其灭根绝种,死者的家属会感到很不光彩,充满遗憾)。只有活佛及达官贵人死后,才能举火焚尸,拣起骨头和灰烬,在山巅迎风播撒,或者撒到江河之中,让流水带走。唯独有名望的活佛死了,才会塔葬(将死体用盐水抹擦,藏药浸制,涂抹香料等方法,把尸体保留下来,放进灵塔之内)。

夭折的幼儿死后不会举行什么葬礼,而是把尸体放在陶罐之内,盖好扔进江河之中,也有一说是挂在树上……不管是那一种葬法,都得先请僧人念经,超度死人,然后才进行丧葬。

那么,藏人是如何进行祭祀的呢?据说,藏人之前就没有祭祀活动,直到金城公主(辈分上来说,算是文成公主的侄女,下嫁给赞普赤徳祖丹),入藏后见藏人对死者如此薄情,便对赞普提议倡导人民对死者的追念。藏人死后,家庭会举行七七超度,七日一次,一直做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很多地方也会有“做七”的传统)。七七超度时,要请僧人超度,头七亲朋好友到死者家中第一件事,就是帮死者的家人洗头,表示哀悼完毕,下午将挂在门前的陶罐带到河边扔掉,也有后藏地区将陶罐保留到第四十九天。每逢七日,便要念经,到寺庙供灯添油,为死者超度。最后一七,举行盛大祭祀,亲朋好友都回来,主人备饭菜招待客人,感谢他们的帮助。

如果,藏人为死者做周年纪念,这天会请僧人进行较隆重的祭祀活动,亲朋好友都会帮助主人家分头到各寺院供灯,布施。下午主人家以丰盛的饭菜招待亲朋好友,表示一年来对大家的感谢。

当你明白藏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他们活着时候的作法……

人,可以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但是必须要有信仰。你相信什么,就会为什么而努力,也许不会满足,但是最终会收获安宁的快乐。如果,你所信仰的东西,和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背道而驰的,那么便会有一个丑陋扭曲的品格在你的身体里面纠结,这样的矛盾,最后造就成为一个戴着面具邪恶的“东西”……

当我离开拉萨的前一天下午,我再次来到八廓街。看见身着僧服的喇嘛,虔诚的磕长头朝拜者,摇转经轮的藏人,行走的游人……大家几乎是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只是方式不同。

讨价还价的商贩,茶馆酒吧的客人(甚至也有外国人),天空飞翔的雀鸟,熙攘的街道,承载着各自的生存……你的生活在何处,我的明天去哪里,虽有不同,但是各自精彩!

备注:图片说明,这里不是八廓街,是那个凌晨在布达拉宫前,默许我拍照的藏族青年……更多图片,详见我的影像博客:

http://blog.163.com/xuwenjiewin@126/album/?1339983579515#m=1&aid=240045117&p=1

文中故事,大部分来源于在八廓街旁五明书店所购买的赤烈曲扎所著《西藏风土志》一书。

我的愿望:游览大昭寺的那一天,我觉得自己的运气特别好。转到本师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佛像前,刚好有喇嘛分放“酥油”(有待考证应该叫做什么名称,就是金黄色像油一样的,必须用左手承接。据说有免灾祛病的功效,可以喝下去。当时不明白,只是照着别人的样子,洗脸抹头……),分享了少许。然后,看见有人能够接近等身佛像跟前绕佛,就耐心等待机会。第一次,被拒绝;第二次,允许入内……欣喜中,绕佛三匝,拜谒的时候,在内心深处祈望自己后半生的愿望能够有机会实现。

前半生的愿望,是写一本小说,而今算是已经成全(只需部分的细节更改);后半生,我希望能够有机会拍一部电影。

一部叫做《渐门顿开》的电影:

故事,关于六祖慧能,题材来源于《六祖坛经》。

编剧,这个我自己已经有了想法。

情节,达摩初祖一苇渡江、二祖神光断臂求法,三祖僧璨迷奇默然,四祖道信饮鸠成全,五祖弘忍印信传法……当然,主角还是围绕六祖慧能展开讲述,譬如高僧赐名,卖柴养母,求法黄梅,獦獠锥米,诵见性偈;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莫思善恶,点悟慧明;风幡非动,仁者心动;顿渐对答;放椅罩山;机锋明示;涅槃化虹等等等等。我想在这部电影里面,想看热闹的,自然有功夫武侠的融合,神幻魔景等高科技大场面的制作;需要思考探研,那就更不必说,能否解脱就在自己的领悟能力……

演员,一线大牌明星当众,需要要问的谁不是皈依佛门的俗家弟子(而不是皈依佛门的都有谁),为六祖做点事情,算是一份功德吧!

我想,不管放在什么时代,官方的审查绝对不会有什么麻烦,因为它不会牵涉政治题材,也不宣扬封建迷信,简单点就只是六祖慧能的生平,复杂的是那些神奇故事见证的“开悟”之道。如果资金来源能够解决后,导演、制作等只能等待缘分来成就,我只希望它能够画面唯美,衔接流畅,气势恢宏,注重细节,饱含深度,音效顶级,制作精良能够向不朽传奇人物致敬的一部作品。

对我来说,目前它只是一个愿望,甚至是后半生中的梦想。但是,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

拥有一个梦想,简单快乐的活着,在我的后半辈子……

空空般若的最新更新:

资深神农逛学院 / 2012-06-17 09:50 / 评论数(0)牙疼的收麦之作 / 2012-06-16 22:45 / 评论数(0)法门佛心尘归土 / 2012-06-15 23:25 / 评论数(2)麦熟季节杏黄时 / 2012-06-11 11:17 / 评论数(6)富贵绵长《锁麟囊》 / 2012-06-05 22:38 / 评论数(0)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