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黑英雄”王立军出走美领馆,最初给人的感觉有点像当年“伟大领袖”的“亲密战友”忽然叛逃苏联一样匪夷所思。当然,随着各种小道消息和“大道消息”的披露,人们逐渐看到了这个事件后面更匪夷所思的内幕。中国官场表面的道貌岸然和背后的面目之间的强烈对比,又一次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底线。这个事件已经“调查”了很久,很多事情也一步步“交代”出来,但这个事件的震撼,至今尚难于估计。无论如何,重庆事件将会在当代中国政治和改革史上,记下不大不小的一笔。

  当然,事件的主角不是王立军,而是长期受关注和争议的薄熙来。而人们对整个事件的感受,首先并不在于“左”和“右”,也不限于王立军和薄熙来,而是对整个“干部队伍”的观感和信心。

  干部的“姿态”和“面目”

  这些年来,人们对中共干部冠冕堂皇的姿态和背后的“真实面目”之间的落差,其实已经习以为常了。多少人在主席台上信誓旦旦反腐败,而在台下却不遗余力搞腐败。许多形象看似“正常”的干部,直到“出事”了,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其“原来如此”。

  然而,随着腐败的“持续发展”,人们在习以为常之余,仍不时有意外和震惊。一方面,这个落差正不断加大,不断超出人们“心理准备”和“视觉底线”。另一方面,很多人尚且相信,在这腐败的官场之中,仍然有一些例外,特别是在高级干部之中,仍然有一些有追求、有抱负、有品格的人,能洁身自好、守住底线。可惜,这种信心正一次次受到打击。重庆事件就是最新的一次。

  在省部级这个级别,能说出一两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句”的人并不多,薄熙来就是一个。他说,一个干部,“一要干事,二要干净”。他的各种张扬高调的姿态和唱红打黑的渲染,使很多人相信,他自己应该有比别人更高的标准,至少应该有洁身自好的操守。

  能把腐败的公安局长抓起来枪毙,要不就是自己特廉洁,要不就是自己特强势。人们曾经希望薄熙来是前者,但看来并不是。不管是否“数额特别巨大”,情节是否“恶劣”,如果他自己也不“干净”,如果他本人或家人也腐败,那他就失去任何道义上的力量,也没有任何形象和底气可言。

  正是由于人们曾经有过的错觉,加上对重庆的反腐打黑“成果”的厚望,当人们看到亮丽的表面背后阴暗的东西,看到理粗气旺表示要“干净”、“干事”的薄熙来,其实并不脱俗套,并不是真的干净,干的也不全是正事的时候,人们的失望和震动都是巨大的。

  需要提升的“底线”

  当然,不能要求每个官员的表面姿态和真正面目完全一致。这就算在西方社会也做不到。但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底线,来掌握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对于各级干部来说,这个底线尤其重要。

  例如,有些人觉得,别人腐败我管不了,我自己绝不腐败。当然,这种洁身自好的人已是凤毛麟角。有些人是拒绝不了的钱可以拿,但自己不主动要。有些人是送钱就给办事,不送钱也给办事;有些人是不送钱不给办事,但拿了钱一定办;有些人则是办不办事都要钱,吃拿卡要不择手段。另外,很多人觉得,人命关天的事小心点,害人性命的事情不去做。也有些人不在意这个,为了自己的目的和利益,人命可以视如儿戏。

  由于法律和监督机制的缺失,在中国官场,真正起作用的,其实就是这种个人底线。不同级别、位置和修养的人,底线可以很不一样。而不同的底线,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个人的行为模式和腐败“程度”。

  问题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大家的底线都在不断下移、不断堕落。这种堕落又引起了官场生态的进一步恶化。每个人的底线,一旦放松下移,就只会不断下降,很难再向上回升。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中国还有多少真正廉洁的干部,这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他们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能不能真正干出成效,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中国的腐败问题要根本“扭转”,体制改革要取得真正成效,除了要有“干净”的人,除了这些人要有“干事”的能力,还要有让这些人“成事”的起码条件、气氛和环境。而这些,正变得越来越不利。连贵为总理的朱镕基都曾发出“准备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给贪官,留一口给自己”的感叹,悲壮而无奈,让人扼腕。

  从这个角度看,薄熙来“干净、干事”的标准有点高。他自己连起码的要求都没有做到,也就不配“适用”这个标准。但人们在摇头叹息之余,也不用把这完全当作一个笑话。不妨继续把这句朴素的话作为衡量干部的标准,这也算是薄熙来留下的一点“政治遗产”吧。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