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陈寅恪双目失明,但他永远睁大着眼睛,目光如炬。

美国东方学会选陈寅恪也是因为他在历史和文学研究上的贡献,可见当时英美学界已正式承认他是卓越之历史学家,而非传统上欧美学界所说的东方学家。

作者:陈怀宇,选自:东方早报,原题:1947年陈寅恪获选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始末

陈寅恪1945年不幸双目失明,1945年秋至1946年春赴英治疗眼疾,两次动手术,仍未治好,只得辞去牛津教职绕道美国回国。1946年4月16日船到纽约,胡适托全汉昇送信告知哥伦比亚大学医生亦无办法,故寅恪未上岸。19日赵元任夫妇、周一良、杨联陞登船探望。5月底返回上海。8月初,家人自川赴沪,一家团聚。10月26日全家返回北平,入住清华新林院52号。这之后在1947年4月,陈寅恪获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Honorary Member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其地址即为北平清华大学新林院52号。目前有关陈寅恪的出版物似乎尚未提及这一荣誉,值得略说一二。

陈寅恪获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乃在他获选为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之后,两者之间可能还是有点联系。陶育礼从中国回来之后,1945年初接到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士嘉堡稀有语种教育协会的联合邀请,赴美考察美国中文教学新模式。他首先到达纽约,之后访问了当时北美主要的远东研究中心,包括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多伦多、西雅图、伯克利、斯坦福、博尔德、芝加哥、安娜堡,报告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他很可能在一些场合提到了他提名为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的寅恪先生。北美汉学界可能也因此获得了一些关于英国学者对寅恪先生的第三方评价。

和陈寅恪同时入选的其他两位学者包括法国雷克勒克和苏俄塔尔勒都是历史学家,陈寅恪当然也被视作历史学家。可见当时英美学界已正式承认他是卓越之历史学家,而非传统上欧美学界所说的东方学家。

陈寅恪获选美国东方学会外国荣誉会员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均可确定。根据1947年6-9月出版的《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一般简写为JAOS)67卷3期发表的“1947年美国东方学会在首都华盛顿召开年会”通讯,美国东方学会于1947年4月15、16、17日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五七届年会,共有一百一十五人参加,会址分散在四个地点,包括华盛顿宾馆、弗利尔美术馆、合众国博物馆、维拉德宾馆。当时会长是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学家傅路特(Luther Carrington Goodrich, 1894-1986)。东方学会的工作会议在华盛顿宾馆的华盛顿厅召开,时间是4月15日周二上午十点到十二点三十分,讨论了有关会员、财政等问题 (235页)。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学会秘书斯蒂芬斯(Ferris J. Stephens)在工作会议上报告了三名外籍荣誉会员已经去世。这三位已逝的荣誉会员都是德国学者,即神学家和东方学家达尔曼(Gustaf Dalman,1855-1941),印度-伊朗学家盖革尔(Wilhelm Geiger,1856-1943,1928年入选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有关他的介绍参见拙文《东方学之目录学之前传》,在《文景》2011年第6期)、印度学家吕德斯(Heinrich Lüders,1869-1943)(236页)。之后秘书给执行委员会提交一个推荐,提请学会选举新一届荣誉会员。当时的荣誉会员委员会主席为印度学家爱哲顿(Franklin Edgerton,1885-1963) 。爱哲顿随即提出了一份包括十三位候选人的名单,并附上了这些候选人的专长领域,但没有提供国籍,现在我将他们当时的国籍附录于后,并补充两位入选英国学术院学者的年代:

布洛赫(Jules Bloch,1880-1953),法国印度学家;查特吉(Suniti Kumar Chatterji,1890-1977),印度语言学家; 陈寅恪(Yin-k’o Ch’en,1944年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中国历史学家;德布隆纳(Albert Debrunner,1884-1958),瑞士语言学家;阿列克谢耶夫(Vasily M. Alexéiev,1881-1951),苏俄汉学家; 戴文达(J. J. L. Duyvendak,1889-1954),荷兰汉学家;富阿德(Kprülüzade Mehmed Fuad,1890-1966),土耳其历史学家;戈愣尼希谢夫(Wladimir Golénishcheff, 1856-1947),苏俄埃及学家;玛西尼翁(Louis Massignon, 1883-1962),法国阿拉伯学家;帕德森(Johannes Pedersen, 1883-1977),丹麦东方学;勒努(Louis Renou,1896-1966),法国印度学家;托尔克维斯特(Knut Tallqvist, 1869-1945),芬兰亚述学家; 特纳(R. L. Turner,1888-1983,1942年入选英国学术院院士),英国印度学家。

结果全部提名人均获大会投票通过,当选为荣誉会员(244页)。这一荣誉会员是永久性的。这些人来自世界各地,但以欧洲学者为主,的确反映了当时欧洲东方学繁荣的局面。苏俄学者阿列克谢耶夫,中文名原本叫阿翰林,中国学者称其为阿力克。他曾和沙畹一起到中国游历,也长期和伯希和保持通信联系。他应该是叶理绥推举的。他4月才当选荣誉会员,6月出版的叶理绥主编的《哈佛亚洲学报》就刊出了柯立夫(Francis Woodman Cleaves)翻译的艾德林所撰《作为中国文学史家的阿列克谢耶夫院士》一文(Lev Zalmanovich Ejdlin, “The Academician V. M. Alexeev as the Historian of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 by Francis Woodman Cleaves, HJAS vol. 10, no. 1, Jun. 1947, pp. 48-59),全面介绍此人的汉学成就。最近《通报》又刊载了一篇何莫邪有关他的文章(Christoph Herbsmeier,“Vasilii Mikhailovich Alekseev and Russian Sinology”, T’oung Pao Vol. 97, No. 4-5, 2011, pp. 344-370),对学术史进行批判性反思,何莫邪指出艾德林在文章中对阿翰林有过誉之处。

美国东方学会1842年成立,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团体之一。当时1946-1947届会长是傅路特,任教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副会长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东方学家本德尔(Harold Bender)。这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包括上面提及的傅路特、本德尔、斯蒂芬斯、哈里斯(Z. S. Harris )、威廉·F. 爱哲顿(William F. Edgerton)、叶理绥(S. Elisseeff,1947届满)、威尔逊(J. A. Wilson,1948届满)、布朗(W. N. Brown,1949届满),其中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威廉·F. 爱哲顿担任执行委员,此人是埃及学家,是上文提到的耶鲁印度学家爱哲顿的胞弟。当时美国东方学会提名委员会包括以下诸人:卡麦隆(George Glenn Cameron,主席,1947年届满)、卜弼德(Peter A. Boodberg,1947届满)、爱哲顿(Franklin Egerton,1947届满)、尔文(William A. Irwin,1948届满)、克拉克(Walter A. Clark,1948届满)、汉密尔顿(Clarence H. Hamilton,1948届满)。这里面卡麦隆是伊朗和伊斯兰学家;卜弼德是汉学家,尤其注重北方民族史;爱哲顿是印度学家;克拉克是哈佛的印度学家,周一良的梵文老师,邀请钢和泰到哈佛任教的人;尔文是旧约学家;汉密尔顿是佛教学家。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