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CCTV新大樓沉寂了太久,最近真正落成打算開張,才打破沉默。原來是最IN的話題建築,旁邊酒店三年前燒完過後,像完全消失於公眾視線,就連當年的負責建築師奧里舍人都離開了北京和張曼玉了,新大樓才於上周重新進入北京話題榜。原因是未正式開之前,率先接待了不同的貴賓及遊人。這一輪新宣傳,最被廣乏傳閱的,是一張潘石屹發的微博照片,當中有個外籍女子,正徹底的躺臥在玻璃地向上拍攝,這姿勢跟大部份好奇觀光客沒分別,分別是她躺的地方,不是地板,而是最流行的SKYWALK觀景透明玻璃,她身下,望下去就是離地160米的CBD地面。潘的意見是這樣的:他認為這位老外,一定是對中國的建築工程、用料充滿信心。

伴隨率先的看樓團,還有一個起名潮,中國建築許多時都要取個莫名其妙的意頭好名,就如廣州高高的電視塔,後來都想起番個像東方明珠那種名,但對大多數市民而言,都只會稱它電視塔。那CCTV這新大樓正式應叫什麼呢?有說法是叫做:智窗。可能因為它中間是一個洞,像個窗吧。

不過北京人民聽到就不太開心了,開玩笑說,不是吧,以前管它叫大褲叉,現在落成,就叫「痔瘡」?腳踏透明玻璃SKYWALK的觀光玩意不是最新,綽頭最高是美國大峽谷的SKYWALK玻璃橋,然後,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酒店上的頂樓也有,就如踩在空中,下面是百米懸崖一樣驚險,畏高者生人勿近。這玩意放到中國,其實可以稍為變通,搞出一個新花款,叫SKYWALK BUNJEE JUMP:遊客對中國SKYWALK的恐懼(同時也是快感),來自對中國制造的擔心,就算是材料堅厚全部外國進口,製造裝嵌過程有什麼差池,也有可能出現玻璃打破跌落街的險象。好了,就來一下,先帶上笨豬跳的設備來走這SKYWALK玻璃,間中出現驚嚇場面,玻璃真破時,就同時玩埋笨豬跳!

這擔心不是假設或無中生有,因為許多國際標準來到中國,施工質素往往就降低了。在許多範圍內,中國標準不是世界標準。奶粉,施工,人權,空氣質素,都一樣。所以大碗如SOHO中國夫婦,潘石屹張欣都蓋那麼多中國地標了(正要來的還有他們請Hadid設計的兩座北京巨無霸),對在參觀CCTV時走上這SKYWALK玻璃還是需要點時間與心理適應。

需適應的不只是踏這種腳下百米玻璃的心理危險,還有CCTV內部的視覺衝擊力。國內叫他老庫的庫哈斯,今勻是對大廈內部也玩得更盡,看起來東歪西斜的粗大鋼筋佔據了顯眼的位置,就如走進鋼筋森林。我想起的是表現主義時期那種尖斜的線條(如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也有點似置身某個怪物的身體內部,看到他的腸及內臟(這則似周星馳《西遊記》中跳進孫悟空身體看到比人更大的血管)。

現在應不會再有人記得,這新的北京地標,有提出過是趕在08年北京奧運時啟用的。四年之後,今次應該來真了,不過最快啟用的就只有體育節目部,用來轉播倫敦奧運,中央電視台其他部門,要之後才陸續搬入。但距奧運還只有一個月多少少,機器、營運都可以ready了嗎?真是中國速度。

全面開放之後,這雖非CBD中最高建築(不遠的國貿第三期高得多),但仍是居高臨下看到北京這區的制高點之一。它改寫了北京天際性,但它真一如之前所爭論,能革新北京CBD的社區運作嗎?

這已成為後發國家如中國的建築局面:要蓋一座地標來顯示雄心,但單一幢牛逼的建築可發揮多少功能?更多的建築理論學者越來越相信,良好的城市發展,要的不是一座地標建築,靠的不是外型多好看(或不好看),而是要建立一個社區關係。比喻是:不是先建好地標建築物,然後把配套硬塞給它,而是思考一整個社區的生態後,街區環境,一種城市的landscape,才放一座建築物進去。所以應是landscape先於building,而非相反。

至於那SKYWALK觀景窗對北京意味什麼?那可能是北京為數不多的高空觀景台的一個。值得留意是,北京作為權力中心,從來害怕建得太高,CBD或多或少都是遠離舊城及西城的權力階層,才得以建高。許多高空景點都是用價格去排它,簡單說是無錢莫入。觀光塔文化造就一種可用錢買的特權,至於新CCTV這觀景間是否能開放,開放多少,則可能是評估它想有多親民的標準──不要忘記,一座酒店或開發商的觀景台是私人物業,收高昂觀光費可能有理,可是中央電視台大樓是納稅人付的錢。

最有興趣知道的,其實是大樓的落成,有多少會對重新建立一個社區鄰里有幫助。三里屯VILLAGE的成功是在於它建立一套兩全其美的社區生態,舊的周邊胡同的家庭在新建的環境中依舊享受到一種開放的社區感:有足夠的開放空間,公共設施,回歸到真正廣場的作用。至於CCTV拆了圍板之後,樓下廣場與附近街頭的互動成為真正成功與否的指標,它要變成一個居高臨下威風八面但拒人千里的紀念碑,還是一個歸於市民的廣場?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