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称“最美”,何止是词语贫乏
文/魏英杰
“最美妈妈”吴菊萍感动中国以后,连带唱红了“最美”这个词汇。如今打开新闻网站,“最美”这个词简直泛滥成灾。不管什么感人事迹,最终都被简单化概括为“最美”。不免困惑,这样的“最美”,真的美吗?
这里并不是质疑“最美”人物及其感人事迹。对这些平凡而勇敢的人,理应保持最大的敬意。他们往往是在千钧一发之际,做出了平常人难以想象的壮举,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吴菊萍勇敢托住妞妞,张丽莉舍身救护学生,吴斌用生命保证乘客安全,彭伟平身怀六甲下水救人,谁能说这不是“最美”?
可问题是,仅用“最美”二字,就足以形容这些人物事迹吗?且不说这样的描述是否准确,动辄称“最美”不免让人怀疑汉语词汇的贫乏。汉语博大精深,不信没有别的词语来赞美这些感人事迹。倘若能够使用更加准确的词语,何必一律贴上“最美”标签?出现一两个“最美”实属正常,可千篇一律、满目皆是“最美”,这何尝不是对榜样人物的一种轻率对待?
这也体现了一种审美能力的欠缺。体现出“最美”风采的榜样们多为平常人,有着和平常人一样的喜乐忧愁。他们大多是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迸发出了不平凡的力量。这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地方。即便不用“最美”,也丝毫无损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千篇一律使用“最美”,反倒遮蔽了他们的个性。只懂得欣赏“最美”的这种审美观,难免失之偏颇。这样做,等于是把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模范人物打造成了神。如果他们的形象只能让人敬而远之,人们又怎么向他们学习?
被“最美”遮蔽的,还不止是这些人的个性化一面。在“最美”背后,许多原本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事实上却被有意无意淡化、掩饰了。例如,张丽莉勇救学生的壮举让无数人感动,可这一事件暴露的违规补习问题却似乎被遗忘了。怀孕且不会游泳的彭伟平,当时面临着救与不救的抉择,无论怎么做都应赢得人们的尊重。但有一点很清楚,对整个社会而言,显然不该过多鼓励这种“舍己救人”方式。此外,这一事件背后所折射的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似乎也没什么人去了解关注。
这些问题要么是引发“最美”事件的一个诱因,要么是值得引起反思的一个层面。但在“最美”标签下,这些问题即便不是被刻意回避,也多少因被认为有损于“最美”形象而被淡化处理。从中不难看出,以往那种高大全的典型人物宣传模式,还在影响着当下舆论生态与社会心态。不可否认,还有的地方只会照本宣科,而不善于使用贴近老百姓的方式来宣传榜样。有的地方或认为,套上“最美”等网络词汇就是迎合大众,却不知这个词一旦用得多了,也不过是主流话语模式的一种另类表述罢了。
弘扬真善美,并不意味着必须掩盖假丑恶。正视这些事件中暴露的社会问题,非但不会损害榜样的形象,还有利于对人物事件进行客观解读,让人们了解事件更多事实。借助事实的力量,才能够真正感动人心,弘扬社会正气。面对这些真实感人的事迹,面对这么多富有个性色彩的榜样人物,一味套用“最美”这个词汇,显得是多么的浅薄与多余。
2012年6月11日

  女人的情色电影笔记本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