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还是独一代,我要不要让后代成为独二代呢?我暂时还没有定论。如果我不给ta弟妹,他将要面临的境况会不会更严峻呢?这是一个命题,我要怎样教育ta,交会ta如何面在来自社会,父辈,同辈的竞争压力下自处呢?”

上个世纪末,我降生在祖国南大门广州一个普通的家庭,成为了中国近亿独生子女中的一员。我成为独生女的原因听起来有点可笑但细细咀嚼确实能感觉到当时父母面对残酷现实的辛酸,那就是我小时候太拽太淘气了,不好带又耗时费力,父母两人都有工作上班压力,精力实在有限。在当时一孩政策刚刚开始起步并没有很严格执行而大多数人都公开半公开要老二的情况下,我妈毅然选择只精养我一个。就这样,本来要成为姐姐的我就顺其自然成为了家里的唯一的女孩男孩共同体了。我妈这样的英明决定,其实我们一家人在多年后仍然对此表示赞许,当时还是小屁孩的我,已经懂得,没有弟妹那么意味着我在当时物质生活没那么丰富的环境下可以独享父母的关爱和家庭里的资源,即便那样代表着我在家里同时需要兼具男孩女孩的特质,例如像个男人分担爸爸在家的重体力活,像个女人一样做饭烧菜,打点家里的一切,从我6岁,是的,6岁开始,我就独当一面,在当时家家户户都还是烧蜂窝煤的广州,我站在小板凳上,在一方小灶头上用稚嫩的双手开始了我常任三口之家炊事员的生涯。

要问我,小时候经常一个人觉得孤独么?我的答案自始自终都是否定的。是个性使然还是被动接受现实,这个无从得知,除非人可以在并行不悖的两条截然相反人生道路上都走过,才可以比较出答案。也可能人本来就是孤独的,但孤独并不成为生活的阻力,反而给了我更多在生活上学习上独立自主的机会,在成长的路上对友谊我表现出比非独生子女更真诚更愿意交朋友的热情。大量独处的时间也给了我独立思考自己摸索的空间,这种成长环境对INTP型的我尤为重要。当然,这些我在事后回过头来看,才能清楚理出个一二三。

父母对我的精养计划里,除了生活技能上的培养,还兼有奖惩双倍的教育特点。我学习好了校内校外获奖了,他们加倍的奖励;我干坏事别人家父母淘告上门来了,我妈把我往死里打。我是足了月还不肯出来的怪小孩,我妈是正正怀胎十月,见超过预产期都一个多月了,我还不出来,才迫不得已去医院把我催生出来的。有可能我在里面呆太久了,于是出来之后魔头我就不安分了:从小就过动,精力旺盛,老是有火山一样喷涌无尽的恶作剧设计意念。性格外向霸气,倔强不服输的性格让我吃了不少苦头,挨了不少痛打。提起我小时候的顽劣,我妈至今依然咬牙切齿,本以为生了个女孩,一贴心小棉袄,怎知天意弄人,我竟疯得像只脱缰野马,比男孩还皮,父母只能盼着天把我给收了。甚至放言我什么时候回头是岸了,就什么时候立地成佛了。回顾我整个成长的历程,那就是一场和父母的博弈,我从来不是一只父母手中的棋,而是坐镇一方,和他们刀光剑影斗智对决互有攻防的对手!所有对成功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构建,都是基于父母对我的不离不弃和我自己不断地跌倒,爬起,受挫,自勉的经验积累。这种挑战传统离经叛道的博弈让我对自己对未来的把握更具有主动性和谋略性。父母对我的关心止步于我的身体健康和衣食住行,这对于我人格性格的最后形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人关心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自己紧张起来,重视起来了。

和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不一样,在我的求学时期,从来他们都不过问我的具体学习情况,一切自己看着办,在学习上的压力从来只是我自己给的。连我半夜里躺在床上看杂书,他们也从不过问。我很好奇,为什么他们就一点不紧张呢?没把我送什么艺校学这学那的,也没有很迫切的望女成龙,成名成家的最高指示。这是他们对我身体上家教上严苛管教的一种愧疚一种精神宽容呢,还是一种治大国烹小鲜无为而治歪打正着的巧合?这到现在,也还是个迷,反正从结果上看,父母对我放养式的教育使我茁壮成长起来,成为一个享受独处,开朗喜交友,自我要求严格,追求成功和完美,不易向命运妥协的这么一个人,最终还不至于沦落为一个对社会无益的害群之马。

回过头来看过去的青葱岁月,我对父母除了感谢还是感谢。他们对我的无尽关爱和几近严苛的家教成就了今天的我,除了父母百分百的爱护和悉心的栽培让我很珍惜自己独生女的身份外,我对有兄弟姐妹会更幸福这一说,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这背后其实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我亲眼所见的庞大家族的内部矛盾,对财产分配的极力争夺和相煎甚急的同袍阋墙,争宠和仇恨的一幕幕不断上演,也已经足以抹杀我对传统中国人对兄弟手足情谊的理解。例如子女中7个人只有其中3人共同承担老人的长期患病费用直至临终关怀;又如兄弟几人为合谋一些祖业而罔顾信义,导致最终撕破情面只为本属于我父亲的一些祖传家财。从血淋淋的现实个案里,我没有看到中国传统美德里的友爱和团结,也没有感受到一丝非独生子女大家庭的正面能量。我甚至从来没觉得兄弟姐妹之间必然会有什么真情实意,恰恰相反,事实上很多人对朋友表现出来的宽容和忍耐大大超过了对自己的家人。父母惨痛的家庭经历教训告诉我,人,首先是个独立的人。兄弟或姐妹,并不能代替父母陪伴我们终老。更甚者,如果话不投机非同道中人,手足反而会成为我们获得真理的阻碍,成为我们终生遗憾的一部分。

讽刺的是,我骨子里充满了特立独行的个人作风,行事待人推崇‘吾爱吾师尤爱真理’原则,却遇到了推心置腹,情深义重,肝胆相照的他们——另一个对我影响重大,活生生地处在我面前的例子,那就是我的先生,和他那比他小好多年的妹妹。有时,他们那种亲密无间和两小无猜竟然会神经质地引起我对小姑子的阵阵醋意。兄弟姐妹间是怎样一种人与人的感情呢,这在我过去的人生经历中,是我无论如何不能切肤体会的。

事实上,这两个人在他们成长的环境中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主儿。虽然没到娇生惯养的份儿上,两人也挺争气,在学业和事业上都各有千秋。但在很多生活细节上,他妹妹处处表现出来的妹妹常有的自私,使小性子,不顾及他人感受,喜强烈表达自己的意愿,想当然觉得全家上下甚至全世界都得让着她宠着她的行为,使得我对非独生子女的印象大打折扣。拥有大家庭关爱和父兄宠爱,也没有使她变得更有人情味,更谦让,合作。相反,从小不需要争和夺的我,在很多事情上对他人都是发自内心顺着天性去忍和让的。要是我有一个小女儿,我决然不会希望她成为那样的小公主。根据这些发生在我身边的人和事,我得出结论,在国人眼里口中的独生子女是所谓小太阳,小主人纯粹只是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一个符号一个标签。小太阳,哪里都有,独生不独生,中国不中国,或许根本毫无联系。

还处于少女时代的我,在即便是没有男朋友的情况下,曾经憧憬过当妈妈的美好,也曾像很多女孩一样,希望将来可以生育一子一女,这样就是中国人传统上的完美了(女,子,合起来一个好字)——政策当时还是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现在想来,应是因为越难实现的人生计划就越想去突破去完成。眼看马上我就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三明治了,但就在我现在生N个都是法律上允许的情况下,我的想法多时急转弯发生戏剧性的转变。我想到了我的童年,我父母的童年,我身边的独生非独生伙伴,无论是中国特色的独生子女高压放养,还是法国式顺从安逸式放养,给我的感受和启示都是深层次多角度的。

现在我还是独一代,我要不要让后代成为独二代呢?我暂时还没有定论。如果我不给ta弟妹,他将要面临的境况会不会更严峻呢?这是一个命题,我要怎样教育ta,交会ta如何面在来自社会,父辈,同辈的竞争压力下自处呢?我的港漂,海外漂经历,甚至是他爹来自西方的截然不同文化背景能不能给他具有更国际化的视野呢?ta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如何给自己身份定位,如果在古今中西左右逢源安身立命呢?这又是另一个命题。这些,都有待我未来的几个月到几十年靠着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去寻找。而或许只有在第二个命题解答有些眉目的情况下,我才会在第一个命题上更具有发言权。

但可以很肯定两点,首先,我不需要他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我认为养儿防老是个极度自私的想法,是我选择把他生下来的,我给他带来的快乐和他给我带来的快乐都是基于我的决定,这和知恩望不望报还是两回事,他要不要对他人友爱,尊重是个个人素养问题,但他要不要爱自己的父母,也要看他将来喜不喜欢这个家,和我们能不能合得来,这和我们的血缘关系是无关的;

其次, 我也不会自己擅自替他决定他会不会孤独需不需要兄弟姐妹伴随成长,因为我孤独或者我不孤独而去角色代入转嫁他头上,这也是自私的想法,他已经不能自己决定是不是降生于我们家,他更不应该被决定去接受一个弟/妹。他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朋友,他更可以去用真诚和耐心赢得朋友的信赖和体贴,他不应该被迫去接受一个他不喜欢的,相处不来而又迫不得已称兄道弟的亲人。这两个基调一旦形成,夫妇二人需要多于一个子女是利己利人的想法则不攻自破。

至于孩子是否会因为拥有兄弟姐妹就会在成长路上更快乐更健康,这就需要大量事实数据和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结果作为支持了,我也无意用个别的案例和自身的经历来为我们这一代人平反,我不知道大部分人对独生子女和生独子女的声音和看法,但似乎越来越多的中国适龄父母,不会像上一辈一样子女成群,不是个能力问题,而是个意愿问题。孩子的教育已经成为首要的考虑,父母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生育的成本,更多的是精力,时间的投入,以及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坚持。对孩子未来的精英教育,竞争压力和生存威胁也是个严重遏制中国一线城市生育率的要素。

(Cloudia Chen, 土生广州典型射手,港飘数年后裸辞赴伦敦攻读策展硕士。策展人兼非主流写手。旅居海外的间隔年践行者。原文链接:http://cloudiart.wordpress.com/独生子女,生独子女?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