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聚德、小肥羊、譚魚頭、揚州冶春茶社到俏江南,陸資餐廳登台一波接一波,一回比一回高調。但幾年下來,成功的沒幾家。連在大陸排名前十大的餐飲集團在台灣都鎩羽而歸,這是不是因為台灣人的嘴更刁呢?

     陸資餐飲來台灣,口味究竟是要走正宗路線,還是要調整成台式口味,是業者首先要思考的問題。以小肥羊為例,在大陸一向以使用蒙古軟嫩的小羊肉聞名,但來到台灣,由於原物料的限制,拿不到好羊肉,最後的結果就是關門大吉。

     口味配方不肯傳授

     叱吒一時的譚魚頭,也因為鰱魚頭品質不穩,加上代理商和老東家經營理念不和,最終只好含淚離開台灣。此前喧騰一時要來台灣的全聚德,也因為陸方堅持使用豐腴肥美的北京鴨,不願意使用台灣鴨,最終未如願在台灣開店。

     業內人士分析,小肥羊和譚魚頭結束在台營業,最主要原因是大陸食材無法來台,逼得他們只能使用台灣食材,但台灣食材可能價格太貴或規格不符合大陸標準,台灣分店完全做不出大陸的味道。此外,兩岸合作也牽涉到互信問題。市場人士指出,大陸餐飲業者不輕易將口味配方完整傳授,也是一大難題。

     目前僅存的百分百陸資餐廳只有冶春茶社及俏江南,兩家在菜色、食材上都已經經過一輪本土化,前者在保留淮揚傳統味道的原則下,微調鹽、糖、油的用量,以貼近台灣人的口味;後者則在名人效應、影劇媒體等強力曝光下,獲得許多年輕客源的青睞。

     王品集團副總經理英美惠指出,餐飲行業最重要的就是本土化,本土化的過程需要學習,也需要事前做好功夫,更要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本土化需時間學習

     她說,以台灣市場來說,消費者接受的就是健康、養生、文化內涵。而這些在大陸呼風喚雨的金字招牌餐廳往往更重視花俏的裝潢、門面及排場,但對台灣人而言,這些裝潢不見得有意義,反而是餐廳有沒有內涵、文化特色,台灣人才更在意。此外,台灣人口味清淡,注重養生,這點也跟大陸截然不同。

     大成餐飲集團副董事長韓家宸指出,陸資餐廳進軍台灣失利犯了兩項錯誤。第一,不夠了解台灣消費市場;第二則是價格策略錯誤。大陸經營者看到台灣人均GDP超越大陸,就以為台灣消費者更願意掏錢出來,定價比競爭者高上兩成。但實際上,台灣人雖然所得高於大陸,但因為經濟不景氣,更精打細算。

     資金卡關打退堂鼓

     台灣對於陸資來台相關規定的不友善,也提高了陸企的經營難度。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表示,以俏江南為例,經營餐飲生意,難免會遇到資金問題,台灣若真的希望外資投入台灣,許多相關限制應該要撤掉,像是申請1個陸籍廚師,就要多200萬的投資額,「有這個必要嗎?」

     王國安進一步指出,台灣要接軌國際,態度、技術面應該開放。由於來台投資的申請手續繁複,他透露,不少想來台投資的大陸企業因此打退堂鼓。

     英美惠認為,目前就斷言大陸企業無法在台灣取得成功還言之過早,因為本土化需要時間。長期來看,大陸餐飲品牌仍具有一定優勢。

更多新聞請看《旺報》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