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0日)

一、三公,你读懂了吗

《解放日报》用《逾90家部委“爆发式”晒“三公”》形容截至昨日19时已有92家官方网站公开其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的情形,《南方日报》在头版放上一个显示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出国(境)经费和公务接待费的比例图,大标题写着“‘三公经费’最高的超过20亿,最低的不足100万”——机关报都如此热心,更不用说那些不知发表过多少要求“三公”公开檄文的市场化媒体了。

“多部门行政经费破亿”、“公车最少十余辆最多过万”、“国税总局三公经费20.38亿暂居各部之首”、“地震局预测经费不足公车1/13”……都市报和门户网站的编辑们费尽心力,从接近百份统计表格中找到各自中意的“亮点”。《重庆时报》最是机智,干脆把那些阿拉伯数字直接放上头版,问一句“你读懂了吗?是否满意?”

虽然谈不上很满意,但至少那些代表媒体立场的评论员们这回是愿意给出一个“欣慰”评价的,所谓“中央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如期公开,主动接受公众检阅,朝常态化、制度化的方向演进,态度值得肯定。”

《新京报》摘录了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那句“今年公开情况跟去年比,有很大的进步”作为基调,但也发表“多个部门三公缘何只增不减”、“行政经费占比缘何差距很大”等解读疑问。在声明“离让公众‘完全看懂’的要求,还是存在不小差距”后,社论鼓励:“公众希望被质疑的部门及时回应,更希望在这次公开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进一步总结经验,早日推出‘三公经费说明书’的‘标准模板’,确保今后的公开能够让公众看得明明白白。”

“如果公开数据,就能立刻使‘三公经费’支出合理支出,并完全控制,那么是否太神了?”——没公开时责令公开、公开了怀疑“太神”,都市时报对数据统计是否可信有点纠结。这份云南报纸除了用一个通版刊登数字表格、用标题示众“海关‘三公’支出5亿,4.5亿用于公车”外,也宣布“‘三公’要透明更要分清是否合理”:“我们必须承认,在有些地方单位还没能公开细账的前提下,中央部门能够公开细账已经是‘三公经费’公开史上的重大进步。但要让公众真正满意,仅仅公布细账并不足够,还必须配备惩罚机制……(《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应是有史以来对“三公经费”最严格的规定。若能严格执法,应能有所成效。”

此时,练洪洋在《广州日报》上鼓励在过去数年中持续围观的人们,“公众需要对三公经费报以更多关注”。根据这篇得到搜狐重点推荐的社评,中央单位“三公经费”公开仅仅一年时间,2012年财政拨款预算就大幅度“跳水”,“充分说明‘围观也是生产力’”。于是,在要求继续“甩水”、“拧干”以及增加细节透明度后,这份广州市委机关报也将希望寄托在那份《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上:“一方面行政部门当以更大的诚意对待法规条例和公众意见,为社会监督创造便利;另一方面,也需要公众报以更大的热忱,继续围观‘三公经费’预算、决算,助催行政机关廉洁、高效。”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担忧的是“看客”心态,“有人是因为过去中国社会财政决策透明度低,进而缺乏参与意识,有人则是一度积极参与推动信息公开,但质疑与意见没有得到积极回馈,转而消极对待。”而这篇文章能够发表在《环球时报》上,很可能与下面一句结语相关:“促进财政信息公开,是促进中国社会进步最好的一个实践活动,强过‘空谈民主’。”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