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07日 12:40:16

                                                                周妈的故事

                                                                      张鸣

周妈者,湘中名士王闿运之老妈子也。一个能干,干净利落的中年妇女,没名,有姓,姓是娘家的,还是夫家的,不清楚。在王闿运的日记里,多称她为周妪,有时也叫周妈。王大名士老年丧偶,却一直未能续娶,起居之事,全仗周妈。当时上海的《时报》刊有《周妈传》,说王闿运若无周妈,“则冬睡足不暖,日食腹不饱。”而天津的《益世报》则刊登王闿运言曰:“周妈,吾之棉鞋大被也。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多少有点夸张,但大体不差。在长沙的时候,有人说,连拉屎都得周妈给他拿手纸。在某种意义上,周妈不仅是女佣,而且还是王大名士的枕边人,同时,也兼着王家的管家和王闿运的秘书。据王自己说,他的藏书凌乱,东一本,西一卷的。作文时需要考证引用,需要哪本书,学生找不到,周妈一检即得。这么说来,跟我以前的印象不同,周妈还粗通文墨。

如果王闿运仅仅在长沙教几个学生,写点文章,做做诗,他跟周妈的关系无论多么奇特,周妈的名声也传不出去。可是,王闿运可是晚清以来数得着的大名士,当年肃顺当政的时候,就已经名满天下,人称肃门四学士之一。可惜,跟错了人,站错了队,以至于长期仕途无望,不过,名头却越来越响。清社为屋,当家的袁世凯震于他的名头,请他出山,到北京做参政兼国史馆的馆长,薪水加上特别费,每月上千大洋的银子。原来袁世凯还以为王闿运不一定肯,但经过王闿运弟子杨度的疏通,王大名士居然爽快答应。毕竟做了一辈子名士,快80岁了,才轮到过一把官瘾,怎么好错过。于是,带上须臾不可分离的周妈,上路了。

路过武昌,湖北督军王占元礼遇王闿运,但对周妈不加理睬,周妈大为不平。王闿运于是赴宴时,带上周妈一道,名刺上附署“周妈”二字。见了王督军,点明了要督军高看周妈一眼。王占元没有办法,只好一任周妈在餐桌上横行,临走,还送一堆礼物,连周妈也有份儿。人所共知,王占元是著名的抠门将军,让他出血,挺有难度的。连吃带拿,王闿运云,今天可给周妈争了口气。其实,王占元算甚,到了北京,袁世凯请饭,王闿运照样带上周妈。只不过袁世凯的确是个枭雄,席上有个周妈,别人别扭,他没事人一样。

进了北京,周妈天地大了,管事能力大有提高。国史馆虽然是个冷衙门,但也有几分公费的,可以雇人请人。开始的时候,据说周妈只把持馆里的杂役,扫地打更的。进而,凡是想进馆谋事,都得走她的后门。连招募馆员,也得她说了算,一次,王闿运已经定了某人,但周妈许了另一个,最后居然是周妈许的那个进来了。尽管如此胡为,王大名士对周妈还是那样的好,在家不能离,出门也带着。日记里居然有这样的记载,某月某日,“伺候周妪出游东安市场”。一个“伺候”,说明他不仅要陪逛街,还要掏银子。比有当下有季常癖之人,伺候夫人还殷勤。

然而,这样腻腻呼呼的美好日子,随着筹安会紧锣密鼓张罗袁世凯称帝,居然突然就结束了。王闿运没有跟周妈商量,突然上了一个辞呈,借口就是帷薄不修,周妈干政,但自己年岁已高,饮食起居,又离不开周妈,所以只能辞职不干。不等老袁批准,带上周妈就走路。周妈一百个不肯,但木已成舟,也没有办法,只好恨恨地放弃了遇事生风,把持招摇的好日子,跟着王大名士回湖南了。

其实,王闿运这样的人,骨子里还是一个遗老,进入民国,依然留着小辫子(而且非周妈梳不可),对清朝的感情比对民国要深,或者说,对君主制比对共和制感情深。传说中“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总而言之,统而言之。”的对联,就是此老的杰作。好事者给他加上八个字,变成“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无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嘲讽之意,溢于言表。当然,王闿运是名士,名士是不拘小节的,鼎革之后,用不着像别的遗老那样,绷住了不肯给民国做事,不拿民国的钱。但如果袁世凯要做了皇帝,他可不想趟这个浑水。跟他的弟子杨度大不一样,他可没看好袁世凯。不是说不同意袁世凯把国体改成君主立宪,而是没看好袁世凯这个人。跟很多人一样,在他看来,称王称帝,必须有盖世之功业才行,换句话说,你得露几手把人给镇了。可是,袁世凯对内打个土匪白狼都费了大劲儿,对外则屈辱地签了二十一条。这样的人,做个总统也就罢了,做皇帝,凶多吉少。正像他给袁世凯信里说的那样,若要真的安天下,不在国体的变换,而在于你的措施。办不明白事,非要借改国体助己之力,还非假托民意,就是败像。他王闿运,可不想做袁朝的臣子,也须退步,抽身要早。

      周妈当然不乐意,但是,王大名士再宠周妈,大事上周妈还是得顺着大名士。毕竟,到了关键时刻,还是得男人说了算。她,说破大天,不过是一个进得到厅堂然后跃上枕边的女佣。这点,聪明的周妈,自己知道。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