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主要结论


第一部分  调查的过程、方法与对象


第二部分  基本政治认知


第三部分  政治参与


第四部分  中国问题


第五部分  性别对政治与社会认知的影响


第六部分  年龄对政治与社会认知的影响


第七部分  居住地对政治与社会认知的影响


第八部分  收入对政治与社会认知的影响

主要结论

1.普遍认同民主、三权分立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但对民主的理解仍然强调人民当家作主、为民做主等内涵;

2.期待政府切实转变职能,由发展经济转向维护社会公平、保护公民权利;

3.普遍关心政治但公开表达者有限,积极参与政治的意愿不高,具体体现为基层选举参与程度低,对基层政治的关心度低,社会缺乏组织、呈现出原子化趋势;

4.大多数人认为腐败非常严重,腐败超过民主化程度不够、社会不公,被认为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

5.对当前治理现状满意者不到一成,过半数人表示不满,其中满意度呈现出从中央到地方逐级递减的态势;

6.大多数人认为官员已成最大利益者阶层,官员给人的印象普遍不佳,腐败、低效、冷漠成为受访者对官员最直观的感受;

7.较多数人对重庆模式持不赞成的态度;

8.对于官民冲突,情绪上有“一边倒”现象,多数人支持民众诉求,认为责任在政府;

9.男性要较女性更为关心政治,观点看起来更加激进,行为上要更为活跃,对当前现状持更多的负面看法;

10.一个有点出人意料的发现是:年轻网民反而比中老年网民要更为认同现状,其政治态度要更为保守;

11.农村居民对时政新闻、上层政治人物的了解相对有限,但他们对基层自治的了解与参与却城镇居民更多;

12.收入越高者越关心政治,越对现行政治制度、治理状况感到不满,较收入低者更加充满批判态度。

第一部分  调查的过程、方法与对象

一.调查背景与过程

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国人对有关政治、社会问题的看法将影响未来中国的走向。从思想界的动态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思想标签:新左派、自由主义、儒家社会主义……,高超群则将中国当下的政治思想派别此划分为温和国家主义派、自由市场派、政治民主派和社会革命派(高超群:《当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版图》,《二十一世纪》2011年8月号)。但是,这些标签或流派多以精英分析为出发点,忽视了普通大众的看法。而且,由于这类文献多取定性式的分析方法,从而无从窥见不同思想倾向的具体“版图”:何为主导?何为旁枝?涉及何种群体、阶层?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看法为何?等等。

个人相信,真正决定中国未来的,其实不是或主要不是少数精英的思想,而是大多数普通国人对于这个国家与社会的认知。他们尽管常常保持沉默甚至冷漠,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自己的政治与社会认知。只要具备合适的条件,他们仍然很可能会登高一呼,通过各种形式为自己的想法投票(最典型的是层出不穷的群体性事件)。尽管个案无法改变中国,但当无数的个案汇集到一起,就很可能影响到中国的未来。

为了把握这种左右未来中国的认知脉动,笔者在今年3月份左右产生了进行一次较全面调查的想法。要以全体中国人为分析对象是困难的,最科学的方法应该是根据性别、民族、地域、文化程度等进行分层抽样,然后对样本进行电话或当面访谈。但是,没有相应的经费作支撑,这样的调查是做不到的。在当前政治环境下,作为个体研究者,国内很难找到这样的经费来源。为了避嫌,笔者也不愿意去申请海外经费。为使调查在缺乏经费的情况下现实可行又能较准确地反映一些情况,笔者想到了通过互联网扩散调查的办法,并决定将调查放在问卷星网站(http://www.sojump.com/)上进行。将问卷发布在该网站上后,受访者只要登录该网站,直接在上面选择选项,该网络即可自动完成统计工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尽可能广地扩散调查,笔者采取了通过在本人新浪微博、所参与的各个QQ群发布调查消息以及通过邮件邀请联系人参加调查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自动转发、支持。调查时间从2012年4月13日0时起,至2012年5月13日0时截止,共计一个月的时间,共得样本4697份。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原设定的对象为15岁以上中国人。根据笔者原来的设想,希望采取偶遇抽样与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搜集到5000个左右的样本,并使之反映全中国的人口构成,以对中国人的政治态度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调查。

所谓偶遇抽样,是指选择偶然遇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这样的方法简单易行,也是在无法进行抽样调查时的现实替代之道。当然,由于偶遇抽样的代表性较低,必须辅之以其他的调查方法。本人设想的是配额抽样,即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根据中国的人口构成,随时有针对性地征集样本,以最终使样本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根据2011年4月28、29日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2号),全国人口构成情况如下:

表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性别

男性

51.27%

女性

48.73%

年龄

0-14

16.60%

15-59

70.14%

60岁及以上

13.26%

民族

汉族

91.51%

各少数民族人

8.49%

文化程度

大学(指大专以上)

9.64%

高中(含中专)

15.15%

初中

41.88%

小学

28.92%

文盲人口

4.41%

居住地

城镇

49.68%

乡村

50.32%

但由于传播途径与方式的有限性,经过一个月的调查后,所搜集到的样本主要局限于网民。在总共4697个样本中,不上网委托别人填写上传的受访者仅58人,只占样本总数的1.23%。所以,有必要将样本情况与当前中国网民的情况比一番比对,以了解样本的代表性。

根据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虽然人数很多,但也只占到全中国总人口13.7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中人的37.4%。特别是在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等方面,网民与所有中国人的构成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那么,所搜集到的样本又是否符合当前中国网民的基本构成呢?

下面将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CNNIC的最新网民数据以及本次调查的样本情况对比如下:

1.性别

本调查中女性样本偏少。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女性占到48.73%。根据CNNIC网民数据,女性亦占到44.1%。但样本中女性仅1150人,占24.48%,约为前两者的一半。


 

2.年龄

60岁以上老人的样本接近网民构成,但远少于该人群在全体中国人中的比例。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该群体占到全体中国人的13.26%,15岁以上中国人中的15.90%。根据CNNIC网民数据,60岁以上的仅占0.7%。样本中同类人群仅63人,占1.34%,近于网民构成,远少于中国人构成。在CNNIC数据中,60岁以下人群的划分与全国人口普查以及本次调查的划分不同,故无法进行比较。

 


 

3.民族

样本的民族构成与全国民族构成基本相符。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汉族人口占91.51%,样本中该类人群比例为,92.25%,相差不到一个百分点,计4333人。CNNIC调查中没有民族构成的数据。


 

4.学历

大学以上学历者(各学历层次均包括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偏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大学以上学历者仅占9.64%。当然,这是以全体中国人为基数计算的。如果去掉0-14岁群体(他们不可能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大学以上学历者在15岁以上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也仅为11.56%。

根据CNNIC数据,大专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占22.4。如果仅计高中及以上人群(多在15岁以上),其比例则上升为40.14%。

但在本次调查中,样本中大学以上学历者达3915人,占到样本总数的83.35%,仍远高于CNNIC和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5.居住地

来自农村的样本远低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较低于网民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数据,居住地(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不一定是户口所在地)在乡村的占49.68%。根据CNNIC数据,乡村网民则占到26.5%。相比之下,本次调查中来自乡村的样本为501人,占10.67%。


 

6.职业

CNNIC数据和本次调查样本中的职业构成具有较大的近似性,最多的是学生(分别占30.2%和25.7%),其次是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分别为16.0%和13.05%)。以下各职业的分类不同,其在构成中各自排名也不尽相同,具体请见图10和表2。


 

表2:样本的职业构成

 

7.收入

所调查样本的收入要高于一般网民的收入。根据CNNIC的数据,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仅占8.8%,2000-5000元的占31.4%,2000元以下的最多,占到52.0%,无收入者占7.9%。而样本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占到26.78%,2000-5000元的占34.38%,2000元以下的最少,占到13.58%,无收入者占25.25%,与样本中的学生比例大致相当。

由上述对比可见,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居住在城市、高学历、高收入的男性中青年网民群体。他们当然不能代表全体中国人,甚至也不能代表全体网民。但也应该要承认的是,这一类人往往是网络上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意见与观点往往也是舆论中最突出的。由于这一群体掌握了充分的现代资讯手段,也掌握一定的社会资源,其对政治与社会问题的认知往往具有不成比例的影响。由此来看,对他们的政治态度进行分析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至少,可以作为对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网民对政治与社会问题看法的一个管窥。

附:样本的其他情况


 

图14:样本的地域分布(根据IP地址统计,彩条后面的数字是样本数)

 


 

从地域来源看,包括了全国所有各省、市和自治区,甚至还有少量样本来自港澳台和国外。这是开放性调查难以避免的结果,从调查扩散的途径看,估计这些参与者多为在这些地方访问、留学的大陆居民。加上其数量不多,计为133人,仅占样本总数的2.83%,故未在统计中加以排除。

另外,来自湖南、广东、北京的样本位居前三位,这可能反映了本人、参与志愿者的工作与学习最主要的辐射范围,其联系人在这些地区最多。这反映了本次调查的局限性。但鉴于样本数量达到了一定规模(4697人),虽然不尽科学与全面,笔者认为它仍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