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事件仍未在互联网上平息。由于当时的抗议者有很多中学生,有社会名人在网上赞扬这些“90后”发挥了作用,有海外民运人士也加入进来赞扬这些中学生。网上还有人把那些孩子称为“首义的中学生”,主张“向90后的什邡中学生致敬”。

什邡钼铜项目在未与民众沟通好的情况下强行开工,导致抗议活动后宣告停建,整个过程确实值得政府认真反思。中共德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左正昨天被宣布兼任什邡市委第一书记,有利于这一反思的真正落实,以及善后的顺利实施。

然而停建钼铜项目,不意味着导致工程下马的过程是“完美”的,甚至是值得在中国各地反复拷贝的。厦门和大连也都经历了有污染风险项目的停建或迁址,但过程都没有什邡市激烈。那两个地方也未听说有中学生参与抗议和示威。

什邡市大量十几岁的孩子冲到一线,促成了成年人的诉求,而没有造成严重伤亡,从功利的角度说,可以庆幸,或者松一口气,但决不应大张旗鼓赞扬中学生的作用,尤其不应鼓动中学生们今后也冲到各种群体事件、甚至政治冲突的一线。

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思想尚不够成熟,但热情高,敏感度高,没什么牵挂和社会压力,因而无所畏惧,爆发力和冲击力很强。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利益诉求,也没有稳定的理念,很容易被成年人推着走,或者成为正确社会心理的表达,或者被带往错误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生爆发力量最突出的一次就是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的主力就是包括中学生在内的年轻学生,各地抄家、批斗、砸文物以及“大串联”的主力也是他们。中学生的冲动和容易被利用,那十年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在所有正常的和平国家里,中学生的任务都是学习,不被鼓励直接参与国家政治性事件。成年人利用未成年人实现政治目的是不道德的。号召中学生冲锋陷阵,是革命的特征。

什邡事件如果站到中国社会转型的高度去看,它属于中国对决策过程的调整和磨合,尽管有考虑问题角度的差异,官民也发生了冲突,但类似“环保冲突”在全世界的民主国家里司空见惯。它显然不是“革命”。

现在有少数人试图扩大什邡事件的含义,把当地的反钼铜项目引申成当地乃至更大范围打击官方权威的运动。这些人追求的已与钼铜项目无关,而是“反官方”的绝对胜利。正因为有了这种引申,海外民运人士以及法轮功媒体也对什邡感上了兴趣。

然而这种引申只是一些人的愿望,它并非是什邡已然存在的现实。当地和更高层级的政府不应受这些政治幻想的牵制,随之起舞,使对什邡事件的反思及依法善后被对这种动向的警惕所取代。什邡事件确实反映了体制内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应受到任何外部干扰。

对于一些人提出的尖锐问题,比如警察在驱散示威者时是否存在执法过度,官方不应回避,应当正面回答。

中国处在社会转型中,问题频出。希望有影响的社会名人真正从公众利益出发,以自己的能力推动社会理性的形成。什邡事件本不应出现,尤其不应重演。

原文链接: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2-07/2888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