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6日出版

【主編的話】
國民教育謊言始/長平

【封面故事】
黨民教育 /雨文
政治評論員程翔指,整套國民教育由教材到評核,都是在做政治洗腦。「這是『黨民教育』,把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強加在香港。」

「學民思潮」全記錄:90後社運先鋒拒絕洗腦 (視頻)/雨文
學民思潮是香港近年來,首個真正由中學生主導的活躍社運團體。團體成立是為了反對特區政府強推的國民教育,但成員並非只有「三分鐘熱度」。他們理念清晰、 行動迅速、組織嚴密。200名成員義工,分政策組、文宣組、音樂組、行動組等數個小組,「舊人帶新人」,針對具體政策和議題配合行動。

圖輯:那些獨立思考的中學生 /梁正燁
常常在媒體上,看到學民思潮的成員請願、示威的畫面,很擔心學民思潮慢慢會被這些畫面概念化。實際上,他們每一個成員都是一個個獨特又平凡的個體。他們和全 港的中學生一樣,有自己個人的愛好,需要和家長溝通,各自面對自己的煩惱。同時,他們關心社會,獨立思考,又勇於行動。其實這是每個人做得到的事情,他們 只是帶頭先走了一步。
與這幾位學生相遇,總會讓我想起陽光時務15期的封面。這裏是香港,別讓它沉沒。

國民教育第一招:永遠特殊的中國模式/ 陳嘯軒、梁正燁
《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的中國模式政治制度有關,當中不少都是政治灌輸,一面倒地展示中國當代政制的「民主性」與「優越性」。整本《手冊》充斥著內地政治術語,令人感到中國國情永遠是特殊的,且能決定和解釋一切。

我的交流團親歷記:洗腦從偏頗開始 /海藍

「國民教育」即將進駐中小學,成為常規課程。其實在課程以外,國民教育早已跑進學生大大小小的假期,無數的內地交流團,中國各省各市,任君選擇,只要遞上報名表,就可起行。

只為擁護現政權:香港教師眼中的國民教育/梁正燁
長期關注香港教育政策問題的香港教育學院講師戚本盛認為,國民教育的諮詢稿中,「國家」一詞共出現了368次,其中有360次都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讓人質疑「國民教育」的目的只是希望人民擁護現政權,而迴避現政權不足的隱惡揚善心態,籠罩著整個課程。

香港:公民教育在民間/周澄
香港民間動員「撤回國民教育」的呼聲日響,學生、教師、家長與文化人紛紛響應。但國民教育應否獨立成科的爭議,牽引出另一條民間應對「洗腦」的持續戰線:獨立、強調批判的民間公民教育。究竟在校園內外,歷來有甚麼經驗值得參考和進一步推動?民間力量可以發揮甚麼角色?

【愛上深度】
民主之後的歷史詮釋:台灣歷史教科書爭議/林怡廷
隨著台灣民主化的轉型,歷史教科書的爭議紛擾至今十五個年頭。當政黨輪替成為常態,兩個陣營的兩種不同身份認同,撕裂歷史教科書定位立場。社會對歷史教育的焦慮更甚,不曾緩減。

教科書背後的中國身影/吳介民
香港政府擬定「國民教育」、台灣國民黨政府恢復「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與修改教科書課綱,背後可見中華文化霸權的巨大身影。中、台、港的民族主義議題,有其各自的政治脈絡,也都有著共同的歷史地緣背景,亦即,中國崛起帶給東亞地區的衝擊。

【多拍一點】

獨生世代:世界上的另一個我/范石三
這是一組在微博上被轉發成百上千次的攝影作品。上海攝影師范石三,運用二次曝光,創造畫面中獨生子女們和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共處的機會。攝影師本人也是獨生子女,三年前他便已開始著手拍攝他第一個攝影主題「Two of Us」。

【愛上噪音】

林生祥:草(視頻)
「一個社會的改變,不是從高處,不會有英雄。社區的深化,是一步一腳印,不是辯論辯贏的,而是身體和地方連結來的。」作為關切三農前景的歌謠寫作者,林生祥和鍾永豐不再停留於「吃台灣米,救台灣農業」的民粹主義式口號,也不以泛人道主義者的眼光,遠遠地觀看農民,寫出無紋理、無主體的農村風景。在新專輯《我庄》裏,他們回顧了農村現代化的一些過程,抗議向土地透支未來。

生活不在他方 文/圖 林怡廷
林生祥受八十年代末期新台語歌運動影響,開始用母語―客語創作;98年鍾永豐找林生祥回家鄉,為反美濃水庫成立交工樂隊,林生祥進到運動核心,見到各式各樣的面孔和表達,看有運動天分的戰友鍾永豐談判、決策、下判斷,是他提煉創作精確度的關鍵時期。

關於《我庄》專輯/鍾永豐
作為關切三農前景的歌謠寫作者,不能再停留於「吃台灣米,救台灣農業」的民粹主義式口號,也不能再以泛人道主義者的眼光,遠遠地觀看農民,而寫出無紋理、無主體的農村風景。

《愛上噪音》書展現場:主旋律背後的噪音(視頻)/ 周澄

【愛上禁區】
從中國女婿到中國犯人/ 石青
谷開來和多維爾,遠比她和海伍德親密。許多人認為谷開來和多維爾是「情人」。海伍德很有情趣,充滿魅力,但與谷開來在餐館裏勾肩搭背的人,卻是多維爾。

【愛上新媒體】
香港80後社會大學:為時代做診斷/彭姣
自梁文道主辦的「牛棚書院」倒閉10年之後,在香港相對落後的「公共場域(Public sphere)」發展中,一幫年輕的知識分子、媒體人、宣教士不甘寂寞,自己組建了「80後社會大學」及「為時代做診斷系列」講座。香港民間講座的接力棒 從牛棚到序言書室、獨立媒體,再交接到社大,一脈相傳,為香港公民社會提供交流、合作的公共空間。

【愛上新青年】
兩岸三地的科幻青年——未被現實消磨的想像力

【多讀一點:中國大趨勢】
什麽是中式資本主義 /李華芳
在第20期雜誌的《中式資本主義的「雙軌結構」》中,李華芳介紹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科斯教授的新書《How China Became Capitalist》,他在文中指出中國經濟轉型背後蘊藏了大量的民間力量。而在下面這篇文章中,李與該書的另一位作者,王寧教授重點探討了兩個問題:經濟分權的力量;以及地方競爭必然開啟的民主化。

【多讀一點】
六四——今天《告別陽光》再版序 /林達
不了解六四事件和它的前後氛圍,新一代國民將很難明白,六四事件作為一條界限,劃出了中國的後極權時代。這一逆轉,隱含著對內對外雙重的行為不確定。這是它和國際社會難以互信、關係緊張的根源,也是中國此後始終緊繃著內在張力、在超強壓力下依然難以真正穩定的原因。

【多說一點】
自由記者宣言/亞伯特‧卡繆 譯/許煜
在這個世紀,一個自由的靈魂是不太情願去感受諷刺的,在一個水深火熱的世界能得到甚麽趣味?但人類的美德在於,面對所有的否定時還能夠自立。

用反抗捍衛人性與自由 從加繆的一篇未刊稿談起/張倫

捍衛新聞自由,不僅是加繆的奮戰,也是今日乃至將來不懈持續的鬥爭。

十八大為什麼不重要/溫克堅

十八大並不是在挑選不同政治見解的領導人,也不是在挑選不同的政治綱領,而是不同的政治官僚之間的角力。顯然十八大並不是一次對既往政治結構的告別,而是舊的結構的延續。

面對俄羅斯的外交尷尬/方亮
作為一個已經走上世界外交舞臺中心位置的國家,卻尚未形成自己的外交視野與格局,還要跟在日趨衰弱的俄羅斯身後邯鄲學步,甚至同胞也要被這個「沒落國家」的軍人隨意欺負。

金正恩的「攘外」與「安內」/楊虔豪

作為中樞權力分散於自身及輔佐勢力的金正恩體制,在依靠姑丈張成澤為主的輔佐力量將體制路線由原先的「先軍」移轉至「先黨」後,兩造的依賴關係及權力分佈所可能發生的改變都值得繼續關注。

【《陳平談話錄》連載之五】
陳平X秋風:後極權主義的中國模式
早在20世纪的20年代,墨索里尼就提出了「極權主义」一词,用来描述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纲领;1932年的《法西斯的教条》中,明确指出「極權主义」的概 念:「由政府的主要意识形态主导或至少影响着大多数人民的社会」。二战之後,美国政治学家林兹在70年代中期出,用「極權主义」专指希特勒的德国和斯大林 的苏联,而这之後的政权则是「後極權主义」。

而在當代中國,後極權主義政體正面臨著執政正當性的挑戰,當局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通過強調經濟增長來捍衛自己的正當性;然而隨著社會轉型的增量逐漸耗盡,良性改革的手段已經日漸減少,亟待當局做出勇敢的選擇。

陳平:我的自白

我 55歲海外再創業,真正切身感受到做人做商人之尊嚴,也感覺到即使在海外還是很不完善的民主憲政制度環境下的市場經濟中如魚得水之歡快.其實是因禍得福, 無意中被外力逼出來的一樣,成為媒體老闆,並立志做一位社會公器媒體之老闆一發而不可收拾,固執地走上如今這自以為是「聖徒」之路。命運使然也。

口袋漸癟終不悔,勢將公器做到底。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