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羽

港媒對政治影響力升到歷史新高,超越殖民時期,成為政治動員推手。

儘管不少媒體不斷強調香港在回歸後言論自由受威脅,但客觀的事實是:香港媒體對本地政治的影響力,上升到歷史的新高點。

從 歷史來看,當前媒體在政治上左右民意的力量,以及「設定議題」(Agenda setting)的威力,都是過去殖民時期所無法想像的,更不要說它的「狗仔隊」已經從娛樂新聞延伸到政治新聞,並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力量,像這次唐英年 與梁振英的僭建事件,都是由媒體揭發,並且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信息的發放,也帶來巨大的影響。但在港英時期,媒體絕對不可能去查核高官的貪腐和僭建問 題。這也展示了今日香港媒體的重大突破。

但最大的突破,還是香港媒體成為政治動員的主要推手。近年每次的上街大遊行,都是有一些主流媒體主導。他們絕不避嫌,不會認為這破壞了媒體的中立性。恰恰相反,香港一些媒體已經成為一個「政治機器」,黨同伐異,打破了新聞學中要求新聞報道超然於黨派的專業規範。

七月一日,《蘋果日報》頭版標題「捍衛香港人的尊嚴 今日上街」,並隨報附送遊行海報「不要大話精梁振英」,與二零零三年的海報「二十三條禍港+六年苦日子=不要董建華」如出一轍。

除《蘋果日報》外,英文《虎報》(Standard)也在同日附送遊行海報,在維園的港鐵天后站入口等地派發海報。

儘管每一個新聞學院都會教學生「客觀、中立」的新聞操作手段,但在香港,一些報章、電台扮演了街頭運動的動員者角色:他們派發海報,新聞與宣傳不分。這樣的操作方式,恰恰與它們所批判的共產黨的新聞模式類似——讓新聞成為政治的工具。

這也使媒體的角色出現混亂,尤其是一些複雜的議題,往往被簡單的黑白二分法所主導,也導致理性討論的流失,讓香港淪為被少數媒體財團控制的城市。

亞洲週刊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