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星期,梁振英終於宣布了其新班子,當中有袁國強、高永文、黃錦星、吳克儉幾位新晉出任問責局長的專業人士,估計在5司14局架構重組方案最終獲通過後,陳茂波等專業人士還會陸續上場,出將入相。

「公務員治港」真的一文不值?

經過建華八年「商人治港」的失敗,北京起用了曾蔭權,實行「公務員治港」,7年後,到了梁振英去馬角逐特首,梁營人士利用部分港人(尤其是年輕人)求變的心態,以「公務員治港」作為戰靶,什麼「因循守舊」、「習非成是」等,踩得幾乎一文不值,反而鼓吹以「專業人士治港」。其實說穿了,這都是為梁振英壓倒一般估計會繼續重用公務員的唐英年而造勢,為由測量師專業出身的梁振英上場,鳴鑼開道而已。

而不知是事有湊巧,還是出於配合,當時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與訪京香港學生對話時,亦批評香港公務員執行強、規劃弱,認為香港公務員在港英培訓下,水平很好,但只懂接受及執行命令,即使在回歸後當家作主,也「不知道怎樣當Boss(老闆)、怎樣當個Master(主人)」。

究竟「公務員治港」是否如此不濟?而更重要的是,換轉成梁營人士口中的「專業人士治港」,是否就可以把問題迎刃而解,「一天都光晒」呢﹖

這裏存在一個很怪的邏輯:你說公務員沒有戰略眼光和思維,好,這點就算我同意,但為何你東拼西湊找來的幾個專業人士,便自然而然會有戰略眼光呢﹖

如果梁振英找來的是陳南祿、馮國經、鄭海泉等,我立即收聲,沒有人會質疑這些級數人士的歷練和戰略眼光,但卻不是如今拉雜成軍的幾位。

管治需要一個skill set
skill set不是一天便可鑄造出來

而更為關鍵的是,是否一句戰略眼光重要,那麼管治經驗、政治能力等skill set,就統統變得無關宏旨呢?

一個40多歲的AO,在2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在現行三年一調的AO通才管治哲學中,會擔任過多個崗位,例如曾經在不同決策局任職,熟悉多瓣政策;當過DO(民政事務專員),有着管理地方、應付地區政治的經驗;當過署級官員,在執行方面有着實戰經驗;甚至派駐過海外辦事處,培養了一定的國際視野,以及談判、外交手腕,因而經歷過多方面的歷練。

試問梁振英東拼西湊找來當局長的那幾位工程師、人力資源顧問,以及盛傳將在第二波上任的會計師、商界企管人士、大學學者等,他們的CV,如何能及呢?

我常跟一位AO好友說,若然傾囊相授,以他的聰明才智,政治上,要全掌握我的knowledge和skill set,怕且快則3年已經可以,但若然掉轉,要我學他的,則恐怕沒有十年八載的浸淫,也不易見功。這方面我是十分有自知之明的,這也是AO的本錢所在。

政治本身是一種專業

他們個別幾乎是零從政經驗,在周一的「落區」中,便手忙腳亂,鬧出不少笑話。而當我想到一位零談判經驗的工程師,將來要與中電這類大鱷交手;又或者,一位養尊處優的人力資源顧問,要應付教育界當年梁錦松所說的「幾座大山」時,只能祝他們好運。但政治,能夠單靠好運嗎?好運如唐英年,也有行完運的一天,因着自己的不足,而碰得焦頭爛額。

以為拉雜成軍的幾個專業人士便可治港,因此只是一種虛妄,這種想法吊詭地忽略了,政治本身就是一種專業。管治經驗、領導一支團隊、在議會和官僚體系中生存和打滾、與公眾溝通、與媒體打交道、政治論述、談判等等,莫不是需經年累月才能累積回來的skill set。甚至小小如「落區」,都要經過學習,陳婉嫻不是一天就能煉出來的。

我相信長期來說,香港要走的是「政黨治港」,但短期來說,「公務員治港」是較可行的方案。

「專業人士治港」只是一種選舉語言,一個幌子

不過,說穿了「專業人士治港」也只是一個幌子,只是一種選舉語言。君不見,由林鄭月娥、曾俊華兩位司長,到特首辦主任邱騰華,再到張建宗、鄧國威、麥齊光、譚志源、黎棟國多位局長,半數問責班底,仍是由公務員背景人士出任。甚至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也要三顧草廬找來林煥光。最後,還不是要繼續倚重公務員。

其實中央對梁振英拉雜成軍找來些專業人士組班,一樣欠缺信心,對梁聲言會花掉儲備有所作為的言論,尤有戒心,深怕他改變香港審慎理財的哲學,留下一個「大氹」,要中央填數,畢竟希臘的財政爛攤子是前車之鑑。於是,親自點將,找來曾俊華續任財政司長,再加上陳德霖、陳家強這個「鐵三角」,目的就是「睇實盤數」。讀者或許可能有所不知,與政務司長比較「虛」不同,政府很多法定財金權力,其實都是交託在財政司長手上,如果他「企硬」,即使是特首也只能徒呼奈何,唯一方法是乾脆把他撤換,但要換掉財政司長,如果沒有中央首肯,恐怕談何容易。

說到底,中央還是要倚重香港的公務員。

正如我在後特首選舉的政治生態系列中寫過,在「商人治港」、「公務員治港」之後,恐怕梁振英要走的,是「幹部治港」,又或者「西環治港」,但這總不能說出口。因而「專業人士治港」便成了一種幌子,幾位專業人士,也成了一種政治點綴而已。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