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家長其實是很疲倦的一群人。為撐起一個家,工作已忙得要死。回到家裏能有空摟摟孩子,聽聽他們在學校有何遭遇,已心滿意足了。為孩子找到一間不錯的學校,便相信老師有能力和責任教好他。教他待人處事,做父母當然責無旁貸。但學校課程,家長哪有閒去管?我們又哪裏懂得管?

國民教育去年來勢洶洶,我最初隔岸觀火——相信香港政府不會太過分,相信教師組織會撐着。去年諮詢過後,再修訂的指引最近出台,聽不見太大的反響,以為沒事,防備之心又鬆懈了。

新任教育局長上場,學民思潮的中學生天天纏着他,給他「送禮」,等他,把與他電話對話放上YouTube……天天有新猷。最初只覺得好笑,他們年輕,正值暑假,腦袋又靈活,反正閒着無事。同時也看到這些年輕人做事有分寸,有信念,為理想而戰。

本來,我們都打算做旁觀者,讓教師和學生組織出力,抗衡整個課程,我們繼續忙自己的工作。但……

《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一出,叫人嘩然。本來已累得半死躺在沙發的家長,不得不彈起來。什麼?這些黨八股就是國民教育的教材?我的子女要在學校讀這個?小學今年9月便要實行?真的假的?

我常說,香港人本來已習慣被溫水煮蛙。但你忽然把火弄大了,水都快沸騰了,你叫我們怎不彈起來?教聯會屬下國民教育服務中心拿了納稅人巨額資助,出版這本九流貨色的「手冊」,還要用來荼毒我們的下一代,怎不令一群家長群起攻之?

媽媽的聲音

中學生、教師都站出來,只有家長仍然沉默。幾個當過記者的媽媽朋友覺得不妥,在臉書裏商討要怎樣還擊。

我們弄了一個臉書群組,幾天之間,大家呼朋喚友,像滾雪球似的來了幾百人,這數字仍一直增長中。有個只懷胎3個月的朋友要求加入,其間又發現一個朋友正懷着第三胎——家長決定把小朋友帶來這個世界,已經是為人類的將來投下一票。但小朋友前仆後繼來到,他們將要面對的是怎樣一個香港?他們的父母很着急。

臉書上父母的profile pic,都是胖嘟嘟的孩子相片,有人在學步,有人已在換牙。成員Amy寫道﹕「我知道,可以的話, 我們寧願帶孩子去游水打波去公園行街睇戲參觀圖書館博物館,又或者學琴學捉棋學功夫學跳舞學畫畫,都好過要花時間同政府鬥智鬥力。但望見此群組一張張的profile pic都是可愛胖嘟嘟的孩子,有些更是大肚婆,感動油然而生。因為孩子將來往哪裏去,就得看我們。」

美智也說﹕「有關我的孩子的教育,我是不可能讓他們這樣胡來的。我也想躲在網上訴訴苦宣泄宣泄就可以(我真的很懶很懶,到現在還幻想可以這樣做),但原來這樣是不通的,我尤其害怕日後孩子跟我用『國民教育』的邏輯來談愛國時,我後悔莫及。但見中學生都在發功了,爸爸媽媽也來吧。」

Kendy說﹕「成長於殖民地時代,我自問對於國家的觀念從來都是模模糊糊、若隱若現。我的小孩是一半多一點點的華人,暫時都在這社會生活,我想我不可能強迫她愛哪一國,但我希望她會愛她活於其中的社會,愛這世界。我支持具批判性的世界公民教育,但完全不能接受洗腦式的愛國教育(不論是哪一國)。」

儘管多關注,父母的行動卻是緩慢的。都是中年人了,行動能力不像少年們,何况我們本來已經俗務纏身?像我,做得半死下班,回到花果山又要應付兩頭猴子。正值暑假,暑期活動找了嗎?他們天天在家「典牀典蓆」,一天來幾十次電話,令人七竅生煙。好了,待他們睡了才開電腦,發現臉書裏有無數「通知」和留言,但自己12時前又要睡了,否則明天沒精神工作。哪裏像學民思潮那些digital natives鍵盤戰士?這一晚聽說他們在招募關注國民教育的家長,翌晨已看見那個Simpsons父母的宣傳海報,他們不但點子多,而且精力過盛兼眼明手快。

Amy說,那伙少年老是追問我們何時開記者會,我苦笑,開記者會說什麼呀?約家長出來談也要等周末啊!那裏像他們可以天天見面?

我自覺像一部386電腦,難以應付這個極速時代,處理不了那麼多的資料,整部電腦都發熱了。

三線發展

好,讓我們用「富家長特色」的搞運動方法——慢—慢—來。幾百個家長聚在一起了,要做些什麼?

綜合一下家長在臉書發表的意見﹕普遍的要求是先喝停再諮詢,並且收回手冊;很多家長對政府監察外判國民教育教材的權力和角色,深表質疑;有全然反對國民教育,希望把它納入公民教育框架內的,也有反對洗腦式國民教育的。至於中長期策略,有家長建議走訪辦學團體,了解他們實施國民教育的方針,並且長期監察;也有提議跟學者結連,探討訂定民間國民教育課程指引的可能……這些憂慮和建議全部都很實在,得從長計議,但無論如何,這本手冊已在一眾家長心中敲響警鐘﹕我們也要動員起來,守護自己的孩子。

家長雖然忙碌,但勝在有決心有能力。藏龍伏虎的家長太多了,群組內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各有不同的專長與人脈。我的策略是,把千頭萬緒的工作分類,盡量物色態度積極又有看法的家長,拉攏他們成為核心成員,請他們當那項工作的負責人。

我們把小孩帶來這個世界,有責任教導他們明辨是非。面對謊言和歪理,一定要反抗。只要堅持下去,我們一定能帶來改變。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