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英杰 | 评论(0) | 标签:所见所闻

注:年初,《南都周刊》记者就国内BBS的“前生今世”采访我。趁此机会,我随着记忆的脚步,记下了这些年来的上网经历。回头看来,这些记录似乎还有一点价值。略整理了一下,权当作对国内BBS的一份个人纪事。正文中,对个别语句以及记者提问作了修改。

问:由于门槛较高,国内第一批网友还带有精英化的色彩,能否说说您最初上网的经历。

答:说来惭愧,最初上网时很多值得记忆的细节都遗忘了。前不久,我翻到一个帖子,想起2002年与人在天涯论坛的争论。对那场争论我当然记忆犹新,那影响了我和一些网友之间的友谊,间而也影响了一些网友彼此之间的交情。可回过头来,我发现自己连当时怎么争吵起来的都不记得了。我在论坛上翻了很多帖子,好不容易才搞明白到底怎么回事,可搞明白以后反倒更加迷惑,很诧异那么多人会为一个鸡毛蒜皮的事情——删帖,如此大动干戈,甚至翻脸不认人。上网以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以网络为生活的主要内容。这大概和过日子一样,时间久了,许多事情也会变得模糊,慢慢沉入脑海。

但我始终记得最初是怎么学会上网的。那是1999年下半年,当时我惨淡经营着一家小酒吧,生活百无聊赖。酒吧开在大学边上,经常有学生来泡吧,因此和其中一些学生关系很好。有天晚上,一个学生说学校边上刚开了间网吧,他准备去那儿玩。虽然大学期间上过电脑课,平时也看过一些关于网络的报道,但那时我既对网络感到很好奇,又心里犯怵,觉得那是需要高深的电脑技术才玩得转的事情。我按捺不住好奇心,跟着朋友去了网吧,并在网吧老板帮助下,注册了qq号(当时叫OICQ)和碧海银沙聊天室的ID,就这样开始了网络生涯。

接触网络后,我就像患了重度网络依赖症。几乎每天都去上网,有时候甚至玩通宵。其实,那时候上网无非就是泡聊天室、聊qq,以及上屈指可数的几个BBS,如强国论坛。我当时去比较多的是焦点网聊天室及其论坛,在那里认识了不少人。1999年是国内互联网普及化的初期阶段,除了一些骨灰级网友,大多数早期网友都是在那前后开始上网。所以,那时候上网人群知识化程度相对高些。例如我在聊天室里,就认识了一些海外留学生,还有媒体从业人员,以及外企人员,当然还有学生。这种基于精神交流的文字聊天,犹如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人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激发了对生活的更多憧憬。

这也促成了我2000年的北京之行。由于在网上写了一些读书随笔、散文,得到了不少网友赞赏,再加上后来酒吧经营不下去了,我就想到北京找份编辑之类的工作。结果不到半年,我就卷铺盖回家了。如果没有这段上网经历,我肯定连去北京找工作的这种念头都不可能有。

问:谈谈您接触BBS的过程,以及对您的影响。

答:最早接触的BBS,小的有焦点网论坛、博库沙龙,大的有强国论坛、天涯纵横等等。这些论坛很多都已不存在了。我在网上注册的第一个ID是“网络孤云”,后来在网上认识了作家古清生,他也主持一个文学类论坛,在他建议下,把主ID改成了“孤云”。以后一直就用这个ID混迹网络,从人民网读书论坛到榕树下论坛、天涯纵横、关天茶舍、世纪沙龙、闲闲书话、锐思评论、读书生活、诗生活、尚书屋,用的都是这个ID。这里还应特别介绍一下思想的境界网站,这个网站在2000年左右让无数人受益。我在网上比较活跃的时期,大概在2000年到2007年左右。后来由于博客兴起,再加上个人工作变化等原因,就逐渐淡出论坛了,虽然偶尔还会关注。

我在网上玩的BBS,主要是文学读书、社会时政和思想学术类论坛。橄榄树、榕树下、黄金书屋是较早的文学类站点。在橄榄树发表作品需要通过电邮投稿,后者可以自主发表文章,但要引起关注则需要经由编辑推荐,否则充其量只能是个作品仓库。毫无疑问,网上论坛的便利性、互动性,能够让人更加畅所欲言,因此大概在2001年左右,网络论坛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原先不温不火的关天茶舍因911事件中网友言论而蜚声海内外,吸引了一大群热衷于思想时政讨论的网友。此后,关天茶舍和世纪沙龙一起成为中文互联网的两大思想和时政类社区,关天更多介入时政讨论,世纪沙龙在某种程度上保持思想讨论特色。

世纪沙龙的版主团队比较稳定,背后也有许纪霖等学者的直接支持。关天茶舍的版主本身就是个争议话题,经常因为选版主、换版主而产生争执,倒版风波此起彼伏,煞为热闹。这一方面是因为网友对版主期待过高,往往瞧不上在任版主。就以把关天带入新境界的版主王怡为例,他在任时也经常面临网友的质疑。另一方面,这也和天涯社区理念模糊、论坛监管反复多变有关。王怡愤而辞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监管部门对客座版主选举的直接干涉。

这些论坛在互联网上发出思想的光芒,给无数网友带来思维的乐趣。在论坛上,大家互相探讨、共同提高,这是互联网时代以前人们难以企及的一种机缘。刚上聊天室,我曾傻不愣登地想找人聊何清涟作品,却没任何人愿意搭理。但在论坛上,任何话题都能找到愿意参与讨论的人,而且由于学识背景各异,彼此都能够有所收获。没上网之前,我曾经非常苦闷,不知道自己拼命买书看书对现实生活有何帮助,上网以后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和我一样的“理想青年”。大家各自在庸碌的人世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论坛上的经历,不仅让许多人在学识、思想有所进步,而且也直接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以我为例,上网以前我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失败者,事业无成,碌碌无为。但是借助网络,我不仅找到了精神的家园,而且得以进入媒体行业,找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我讲过一件事,有次经过一家报社发行站,我心里浮起一个想法:如果我去应聘发行员,以后不知有没有机会转到报社工作。这个想法既反映了我的理想,也暴露了我的无知。但是没过几年,我就进入了这家福建最大的都市报,当了一名记者。如果没有网络,没有在论坛上的经历,这个梦想应该难以实现。我相信,许多人也会有这样的感慨。

问:请您回顾两次成为关天版主的经历。记得您2001年当关天版主的时候,应该是王怡在任时搞的特约版主吧。另外,我看到您曾参与主持关天网刊、关天专题农村讨论会,您在那期间还做了一些网络访谈录,能否说说这些栏目和访谈的产生,以及您和它们的故事。

答:我在网上陆续当过不少论坛的版主,比如在关天茶舍当过两次版主。第一次是在2002年初,只当了三个月。这是我查相关资料才得以明确的,因为具体情形已经淡忘了。记得当时王怡刚刚辞职,老范(范福潮)是当时关天茶舍的主持人。在那段时间,我们主持了农村话题讨论,引起激烈反响。不料相关帖子随后却被勒令删除,这让我大感失望,并发帖表示抗议。后来我的辞职也和这有关。

那时候刚上网,对什么都比较较真。记得当版主前,天涯社区所在的海南省宣传部门负责网络的官员还亲自打电话来“聊天”,这其实也给关天茶舍以后的种种“乱局”埋下了伏笔。虽然相关人等还比较客气,但这好像给关天装了监视器一样,无论版主干什么,都觉得头上有一双眼睛盯着。这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所以我就辞职了。

再度回到关天茶舍,已经是2006年的时候了。这期间,我的个人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先是2002年9月我离开家乡,从一个村干部变成报社记者;次年又从福州到了上海东方早报。这次到上海,说来和网络也有一定渊源。因为当时我在做网络访谈录,2003年初余杰在关天茶舍发帖,回应关于他文章涉嫌剽窃的质疑。我就此采访了他本人和朱大可、谢有顺、冉云飞、徐林正等当事人,做成一篇访谈录。朱大可先生接受采访时,虽然没有对事件本身多说什么,但我的采访文本却给他留下不错的印象。到上海东方早报评论部工作,就是他从中搭桥牵线的。

进入纸媒后,由于工作关系,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没日没夜地混在网上,但并没因此和网络断绝关系。毕竟,无论工作、生活,我都已离不开网络。许多工作上的朋友,一开始也都是从网上认识的。例如,在东方早报创刊号上,评论版的“自由谈”栏目第一篇文章发的就是我约王怡写的评论。以后,许多网上高手也成了我的作者。

2006年初,因为家庭的关系,我又面临一次职业选择,从上海到杭州的媒体工作。稍早前,我到北京参加展江、蔡定剑、贺卫方诸老师主持的一场媒体研讨会,和不少朋友见了面。研讨会期间,贺卫方等人对关天茶舍赞不绝口,认为关天大大拓展了言论空间。这大概和他此前在关天茶舍发帖揭发武汉大学教授周叶中抄袭的事件有关。这让我意识到,网络论坛将为传统纸媒提供优质的话语资源,有必要注重网络资源的挖掘。

来杭州前,朱大可、张闳等师友大多持反对态度,认为到杭州不会有什么发展空间。张闳还戏引鲁迅写的《阻郁达夫移家杭州》来打趣我。我当时觉得,毕竟是网络时代了,在哪里生活都不会妨碍信息获取和个人进步。不过,到了杭州后,我也觉得有必要通过网络渠道和外界保持联系,免得自己耽于安乐,失去对时局的嗅觉。正巧关天发生变动,在石地、康不德等网友倡议下,准备发起一场民选版主活动,这场活动也获得了天涯社区的认可。因此,我就报名参与这场“民选”活动。选举结束后,和张迈老先生等人一起组成了新一届关天版主团队。

从上任后到2007年年底,我在关天版主任上呆了将近两年时间,把许多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论坛管理和建设上。记忆所及,在关天我主要做了几件事:

一是联系高耀洁医生参加“关天会客厅”活动,这主要是通过高医生当时的助手周筱赟来进行的,因为高医生上网不便,事实上访谈是由网友提出问题,然后由周筱赟电话联系采访周医生并做笔录。开展访谈的同时,还进行了高医生新著《中国艾滋病调查》的赠书活动,总计送出去了100本左右。

二是主持编辑了网络文集《关天文集》2005卷、2006年卷。这是集合二十多名网友志愿者,历时数月编选出来的关天茶舍精华文章选集。整个编选工作分为初选、初审、二审和终审等流程,根据月份安排6个小组分头进行,最后汇编成册。实际流程比这还复杂,如初选工作完成后,还由复核网友进行第二次筛选,以确保好文章不会遗漏。这项工作的复杂程度,没有参与其间的人也难以想象。例如,关天一年帖子成千上万,但由于社区程序问题,无法按时间排序查询,只能人工搜索出每个时间段的第一个帖子,然后一页一页浏览挑选,工作量非常大。整个文集编选过程的相关文件我还保留着,这里头饱含着网友对关天的厚爱。按计划,关天文集从2006年往前逐年编选,最后汇编成完整的系列文选。随着我于2007年底辞职,这项工作再也没能进行下去。

三是主持编辑了半月刊《关天网刊》,从2007年1月开始,我在其他网友协助下主持了24期网刊,正好一年。《关天网刊》在王怡时代曾经做过,后来中断了,应该说我只是恢复了关天的一个传统。这是从论坛上定期选取精华文章编辑而成,其实也是为以后文集编选提供准备。那时候,网络信息如波涛汹涌,让人目不暇接,各种信息泥沙俱下,也让人无从选择,特别是关天茶舍由于发帖数量多,呈现良莠不齐状况,编选网刊也就成了一种必要。每期网刊制作完成后,除了挂在论坛上供人下载,还通过邮件订阅形式发送给数千名网友,这无形中也提高了关天的影响力。我离开关天以后,这项工作由其他人继续进行,陆续又出了数十期,但已难以保证正常发行。

四是对关天茶舍进行分类设置,并制定了若干规则制度。当时关天帖子多、内容杂,这已经影响到网友的正常阅读,白白浪费网友的许多精力。所以,我按照学术、思想、人文对板块进行简单分类,并设置了转载区和强化了版务处理流程,这有助于分类不同类型帖子,为网友提供更多便利。一些与论坛内容阅读无关的版务帖子转到版务区后,也减少了不必要的版务纠纷。

做这些事情,耗费了我许多精力,但从中也得到许多乐趣。特别是和网友的交流、协作,让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趣味。到了2007年年底,因为儿子出生,让我感到有必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家庭和工作上,所以我向社区提出辞职,离开了这个在我生命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公共论坛。

问:能否聊聊您跟关天网友的交往。

答:我生性不喜凑热闹,也不喝酒,所以难得参与网友聚会。见不见网友,往往随缘而定。有些人在网上很熟络,可从来没见过面。见到了网友,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隔阂,经常是一见如故,言谈甚欢。

2003年左右,关天茶舍兴起线下联谊活动,在不少城市都有关天网友组织腐败聚会,一度还引起关注。当时我在上海,也曾参与一次关天茶舍和闲闲书话网友见面会,那次主要是去见见陈村老师。和他在榕树下、关天茶舍有过不少交流,一直没有见上面。不过那天的气氛让我感觉比较怪异,特别是看到一些网友互拍肩膀,吹捧这个那个为“公共人物”,让我产生格格不入的感觉。从那以后,我就不太愿意参加类似聚会,除非是三五网友,随意而聚,这让我自然舒畅一些。

我也记不得见过几个关天网友,因为到后来,我自己都搞不清楚谁是关天认识的网友,还是生活或工作上的朋友。但我对在关天上认识的朋友,总是感到很亲切,毕竟没见面前对其人其文已有一定了解。如我和陈永苗第一次在福州西禅寺见面,是以互相拥抱开始的。后来我到上海,有几年春节,他被有关方面阻止进京,总是先到上海找我小住几天。像古清生等人,我们在关天之前就认识了,所以第一次在上海莘庄的咖啡馆见面,根本没有任何陌生感。到杭州后,我还时不时和关天老网友如温克坚、昝爱宗等人喝茶,我始终敬重他们。

还有像王怡、雷立刚等人,虽然我采访过他们,至今缘吝一面。大多数一起编辑过网刊,以及一起“共事”过的版主,我都没见过面。只有张迈、侧平等人,那年天涯站方的石地特意飞到上海,一起见了个面。张迈老先生人如其文,温润和蔼,充满理想主义精神。后来一起当版主,他可能对我有些误会,这让我一直感到很遗憾。有的网友,在网上掐得你死我活,见了面则泯然一笑,冰释前嫌。如我和肉唐僧,曾经为一些事情在关天上争讼不休,后来在成都见了面,才发现他为人其实很温和。

这事情颇值得一说。那是我从关天版主离任后,由于前面和我“共事”过的版主静娅、押沙龙等人和新版主发生争执,我出于不愿看到关天陷入混乱的本意,和他们进行了争论。争执原因倒也不值一提,从此却和他们结下了“梁子”,肉唐僧又因为看不下去,对我进行了强烈批评。我和他们几个在关天原本相处不错,也互相认可,没想到却在离任后留下这样的遗憾。几年过去,事情起因逐渐淡忘,如今想起来,总觉得当时过于较真,难免还掺杂着私心。如今,我和他们又重逢于微博,对过去种种纠纷也大抵已经忘怀。说到底,这是因为大家都有点理想主义,遇事因理念不合,难免较上了劲。这也算逸事一桩。

多年来,许多关天网友秉持理想主义精神,为理想而奋战,在各自领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对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当下在许多领域,还可以看到关天网友的身影。今后要研究网络思想史,关天茶舍注定是绕不开的一块思想阵地。

问:作为版主,您参与推动了关天的公民论政氛围,但是另一方面,在言论自由边界的拉扯,有时也让版主身份尴尬。说说您所知道的关天审帖制产生、演变的过程,以及您任版主时的经历。

答:关天的公民论政气氛,是各种因素促成的结果。一开始,天涯社区时政色彩较浓的是天涯纵横论坛,这是《天涯杂志》和天涯社区合作的一个版块,先后由著名学者李陀和媒体评论人士吴洪森主持。后来,天涯纵横因引起有关方面关注,站方借故停了吴洪森职务,天涯纵横也寿终正寝了。关天开始的定位是人文学术,所以显得比较小众化,但天涯纵横关闭后,许多网友转战关天,给关注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带去了思想和时政元素,自此关天成了网络思想阵地。911事件后,因“今夜我是美国人”公开信引起争论,关天茶舍受到海内外关注,影响力迅速扩张。这种兴替格局后来又从关天茶舍转移至天涯杂谈版块,这股公民论政的潮流,也由关天转移至天涯杂谈等版块。

在这背后有一根隐约可见的线索,就是有关方面和天涯社区对相关版面的有意压制。如果说天涯社区对天涯纵横的压制,直接导致该板块关闭和关天茶舍的兴起,有关方面对关天茶舍的严格监管,也影响了关天的人气和质量。当年,王怡网络选举遭压制,愤而辞职。我后来任版主,有关方面也直接了解情况,电话“约谈”。对于论坛活动,有关方面常常直接插手干预,阴阳莫测。天涯社区在这种压力下,常常无法自主规划和管理论坛。在这其中,大约于2004年开始的审帖制和管理员负责制对关天茶舍伤害最大。这使得关天元气大伤,失去了思想锐气和必要的言论平衡。

关天的衰落,与此有莫大关系。由于天涯社区人气暴涨,关天茶舍从学术性论坛一变为思想时政论坛,再变为大众化论坛。如果版主删除帖子,很容易招致非议,不删除一些灌水帖子,版面又鱼龙混杂,面目全非。此外,不排除一些“五毛党”,有意在论坛上挑拨是非,恶意攻击网友。这也让关天变成不再适合从容讨论问题,进而沦为网络混战场所。可以说,作为思想性论坛,关天茶舍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一次在关天担任版主,我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诗,表达了自己温和前进的美好愿望。第二次担任版主,也始终以此为座右铭,力图中和各方面意见,为关天赢得更大生存空间。但事实证明,这更多只是一厢情愿。例如,民选版主之后,有关方面明确表示,今后不再允许搞类似活动。我离职时,版主产生办法又回到了网友自荐和推荐,然后由社区审核的状态。这是因为,对言论的恐惧必然左右有关方面和天涯站方的思维,一旦碰上让他们害怕的局面,他们也只能采取极端方式,以牺牲论坛的方式求生存。

问:谈谈您对BBS、博客、微博这三种技术形式的看法,以及它们存在的意义。

答:从聊天室到BBS,再从BBS到博客、微博,这是中文互联网社会交互和公民表达的一条清晰发展脉络。论坛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楼主”发布主贴,网友顺着主题进行讨论。一个帖子一个世界,形成以发帖人为主,跟帖人为宾的“圆桌会议”。如果跟帖者感到不满意,还可以另行开贴,组织发起另一场讨论。这种形式有利于深入、开放地进行各种话题讨论。但论坛是个公共空间,个人表达很难整体得到体现,而博客则弥补了这个缺陷。

博客是“我的地盘我做主”,这形成了以博主为主的言论聚合圈。这样做的好处是博主的观点和思想可以得到全面展示,弊端是博主话语权过大,交流互动缺乏平等精神。这是加剧了互联网的偶像化、粉丝化势态,对自由、平等、多元的思想精神造成一定伤害。博客要想出彩,不仅要依赖平台的造星功能(如新浪博客对徐静蕾、韩寒的猛推),博主为吸引眼球往往也会借机炒作,这就使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极化言论浮泛于网络上,理性、温和的言论反倒不容易受关注。

微博则集合了论坛和博客的优势和劣势。一方面来讲,微博是个人观点的集散地,也是和粉丝互动交流的渠道,个人影响力越大,越有利于传播观点和思想,从而迅速形成围观效应;另一方面,微博博主同样占有话语优势,可以对不喜欢的人进行屏蔽和删除,所以很容易陷入圈子化格局。微博比论坛、博客相比,更具有短兵相接的特点,而且一个@,你还不得不看,看了不能不回应,这样就容易激发争议,导致网友互相攻讦。微博上各种事件此起彼伏,和微博的这种特征有莫大关系。

当然,这些交流互动方式都大大拓展了公民言论空间,呈现出多元化的公民表达格局。如果充分放开互联网舆论,互联网肯定能够成为这个社会的“思想市场”,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微博的迅猛发展也已引起有关方面高度关注,正在着手强化管理和监控。但这么做未必有效,因为网络的本质是向往自由和开放的,管制只会让一家网站或板块萧条,却可能催生其他公民表达形式的兴起。在商业诉求主导下,网站也不能不考虑网友反应,并作出适当调整。

互联网的言论空间,一直就是这么一点点地拓展开来的。这是时代的趋势,任何力量都无法遏制公民对言论自由的追求。

2012年1月22日,除夕夜

简介:魏英杰,网名孤云,福建泉州人,现居杭州;专栏作家、媒体评论员;曾在关天茶舍等论坛任版主。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地铁为遗址让路,本非艰难抉择 / 2012-07-10 22:19 / 评论数(0)不能谈理想,也别伤自尊 / 2012-07-09 18:11 / 评论数(1)食品安全:“有典可查”方能重典治乱 / 2012-07-07 13:54 / 评论数(2)只要真善美,何必“高富帅” / 2012-07-06 18:34 / 评论数(1)看待蒋方舟不能以年龄论之 / 2012-07-05 23:16 / 评论数(4)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