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英杰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在近日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举行的食品安全年会上,有关专家表示:“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有不少是外界误读了,其实不合格的食品并非就是不安全的。”

不合格食品不等于不安全食品,这话没错;但不安全食品必然是不合格食品,这更无可置疑。专家认为外界存在误读,应是担心公众“一棍子打死”。但在我看来,这不过说明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与担忧。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而有着强大的事实支撑。

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这本该是一个“社会共识”。不然的话,国家用不着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连续出台若干重大举措,进行食品安全立法。风声鹤唳之下,难免草木皆兵。例如,某著名餐饮连锁店用豆浆粉冲调豆浆,这严格来讲不是食品安全问题,而是涉及未尽告知义务或虚假宣传。此外,现代化食品工业离不开添加剂,食品里含添加剂是否涉及食品安全,也应视具体情况而论。

但要看到,食品安全问题往往由规范不清、标准不明造成。例如某奶粉品牌汞含量异常事件,现行国家标准固然没有对婴幼儿奶粉汞限量进行规定,但这并不等于说出现汞含量异常就不是食品安全事件。换言之,不能说吃死人了才叫食品安全事件,吃不死人的就不算。就此而论,如果说公众对食品安全存在误读,“不合格食品并非不安全食品”、“含致癌物质并非致癌食品”等专家说法亦有避重就轻、混淆是非之嫌。

退一步讲,公众存在误读也和食品安全监管不公开透明有关。在食品生产环节,许多企业不仅未尽充分告知义务,还刻意隐瞒产品含有哪些添加剂。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有的监管部门不是依法加以惩处,反倒忙着帮企业灭火,力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普通老百姓专业知识有限,加上食品安全监管存在不少弊端,在这背景下,公众产生误读岂非偶然。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有段子说:“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我们认识了苏丹红……”经历那么多起食品质量风波,公众的食品安全知识越来越丰富。这有助于公众了解食品安全现状,加强自我防范。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监管应加大公开透明力度,这才能进一步消除公众疑虑,从而客观对待食品安全问题。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关键不在于公众是否骂错了对象,而在于企业有没有充分履行自身责任,监管部门有没有向公众传递正确信息。倘若食品安全相关法规健全,企业遵纪守法,监管部门公开透明,即便公众一时误读,想必很快也能获取真相,作出理性判断。食品生产涉及专业范畴,食品安全却涉及公众知情权,显而易见,专业知识并非满足公众知情权的挡箭牌。公众越是存在误读,越发表明相关信息公开不充分。

2012年7月19日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大病保障制度应借助市场之手 / 2012-07-20 22:38 / 评论数(0)烟企获生态奖,错把债主当金主 / 2012-07-19 17:53 / 评论数(0)时代焦虑症及理性的坚守 / 2012-07-18 14:23 / 评论数(1)百年国博:面对未来迈向公共性 / 2012-07-17 11:48 / 评论数(0)免费厕纸更考验公共服务水平 / 2012-07-16 23:21 / 评论数(0)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