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年7月23日(星期一)
时间:下午4:00-6:00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蒙民伟楼710室

讲者:张铁志

台湾文化人,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候选人。大学时期,他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搞社运、办读书会,受这些影响,他很相信知识介入社会的力量,并一直关注台湾民主化进程和公民社会发育过程。现在,张铁志任台湾与大陆多家媒体的专栏作家,参与多个NGO,积极参与社会改革。

 

张铁志:

我进大学的时候是1991年,处在学运时代(泛指80年代)的末尾,当时台湾已经开始政治改革,但谁也不知道改革会往哪方向转,算是个不确定的开始。这一背景下,大学时期的公共活动是非常多的,环保、教育、同性恋,我都积极参与,甚至情欲的议题都有。

很多朋友会问,目前大陆处于台湾民主化进程的哪个阶段?我认为这里存在一个本土化的问题,台湾的民主化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经验并不能完全复制。且复杂的历史也成了台湾目前民主的一大问题。

1970年代的保钓运动在台湾历史中的重要性被低估了。人们开始以爱国之名去挑战政治专制。校园里产生了对政治的讨论与关注,或许不能“民主在台湾”,但至少可以“民主在台大”,钱先生当时也参与其中。 1971年台湾退出联合国,原来的ROC席位被换成了PRC。这对台湾政权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台湾人开始更多反思自己的身份,“我们是谁?”这个问题成为社会的普遍的迷思。80年代的台湾,是一个“社会力”解放的时期。各种受害的社会关系浮出水面。教师、不平等对待的劳工等等走上街头。环保问题也开始在社会上讨论。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台湾的民主化?有人说是因为蒋经国的“德政”,又有人认为是因为民间力量的成长,或是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外部环境的孤立,使台湾统治者开始转而思考本土化改革的可能路径。《威权统治的转型》这本书里说到:改革的目的都是回应现实社会的危机。而这种改革通常都是有限的。这时,市民社会的力量就决定了能否争取更多空间,继续改革进程。 台湾民主的改革是一个拉锯战,国民党的改革节奏很多情况下是由民众推动的。民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很多人说1987年起,台湾开始民主化,可我觉得不是。91年底,废除刑法一百条,才开始言论自由。由于台湾的历史原因,外省人,本省人的族群矛盾,种族歧视,省籍不平等,民主化和本土化如何结合成了一个重要问题。举一个国语文化霸权的例子,电影里演瘪三的很多都说台语,吃槟榔;而知识分子多有一口标准的国语。

台湾党国资本主义的转型,太值得大陆学习了。战后台湾的威权资本主义下,国家掌握了大部分资源。80年代自由化,90年代民营化之后,虽然很多资源释放出来了,但事后接手的公司大多是国民党投资的。这些财团日后支持国民党,有直接在报纸放话说,不选国民党台湾经济完蛋了。作为局内人,台湾的许多学者对台湾民主的现状十分担忧。有人说,台湾有选民,无公民。根据《天下杂志》,到1998年,台湾前125个大企业集团中,党国资本的影响力超过一半。台湾的公民社会很虚弱,台湾很多人是选民,用选票去惩罚不喜欢的政客,但他们在平时很少去监督政府。台湾社运型NGO大部分依靠政府接案子,跟政府拿钱。所以一般台湾人不大愿意捐款给社运型NGO,多捐给慈善机构。

有人说台湾太政治了。我认为台湾不够政治。台湾媒体很贫乏,正在八卦化和琐碎化。公共议题的探讨在大学都很难进行,议员也会因为敏感的关系避开这些话题。台湾政治表面上是平等的,民主化虽然解放了民众也解放了资本家。台湾并不像美国有严格的政治献金的规定,大财团的游说能力比民众强很多。台湾财长刘忆如提出的证所税在国民党内部引起极大反弹,最终版本与初衷严重不一致,背离公平正义的原则,挂冠请辞就是最好的引证。

为什么台湾不是平等民主?因为这些民主多是由执政党主导。《威权统治的转型》书中提到的很多现象,与台湾的很相似。比如,作者说,民主化带来的改变比他期待的少,言论确实有更多自由,但是缺财产权的重新分配、大的社会经济改变。多种介入公共生活的方式提升了公民参与度。台东是台湾最美的地方,那里有一条最美的沙滩,以前原住民常去那里玩。最近那里开始建一个很丑的名叫“美丽湾”的酒店,这个酒店是违法盖的,法院判决不合法,而台东政府一再为酒店保驾护航。本周六我们会在那边开演唱会,呼吁停工。

昨天文道说到对社交媒体的消极态度,我是很乐观的。香港的80后社运,在FB上的影响力都很大。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