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發表學者文章,解釋台灣在釣魚島問題中的態度。文章如下:

連日來,在香港保釣人士強勢與執意登島的情勢下,釣魚島爭端再次被推向了風口浪尖,備受關注。雖然各方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總體而言至少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給所謂保釣力量重振了信心、鼓舞了氣勢;另一方面卻給東亞地區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釣魚島爭端愈演愈烈,衝突不斷升級,關係日益緊張。那麼,在大陸、台灣與日本三方博弈中,如何借助一切有利因素將此爭端和平化解。有部分人士,不僅支援聲勢浩大的反日遊行,而且還建議兩岸聯手對抗日本。對此,台灣當局卻採取了冷處理的方式,不僅讓兩岸三地民間力量集結保釣化為泡影,也使兩岸聯手抗日成為無稽之談。筆者認為馬政府不願與大陸聯手保釣主要有以下幾點考量。

一是維持兩岸分離分治的現狀需要

兩岸聯不聯手不僅僅是對外來入侵領土要有所警惕,更多的是要認清兩岸當前的現狀。眾所周知,兩岸分離的現狀是歷史遺留問題的產物,也正是由於這一痼疾,讓兩岸在看待各種問題上存在巨大分歧和偏差。然而,這一分歧和偏差不會因為兩岸短短四年多的交往就可以消除的。這就意味中兩岸在處理有爭議並涉及到多個國家利益的國際爭端時,勢必會各說各話,採取不同步調。

其二,領土爭端往往與主權問題牽涉到一塊,而主權又是兩岸交往最不易最不願觸及的議題,否則兩岸關係發展的良好願景就有可能走下坡路,甚至難免會重蹈歷史覆轍。基於各種複雜因素的存在和兩岸關係的不可預測性,台灣當局先是推動“東海和平倡議”,以及後來與大陸的切割處理,最近又提出送交國際法庭裁決方案,實乃既堅持了其對釣魚島的主權地位,又有利於該問題的和平解決。

實際上,從觀察可知,馬英九拋出東海和平倡議並有意試探其對仿效韓日模式移交給國際法庭裁決的口氣,日本方面應該是願意理性對待的,更進一步說是積極支持的,日本既沒有針對台灣而登島,台灣亦未出現大規模的蔑日示威遊行,這展現了台日關係不一般的默契。反而大陸一些人士卻不以為然、冷嘲熱諷,讓此方案胎死腹中。儘管如此,馬仍言辭堅決以此種手段處理釣魚島問題,不僅對維持台日關係和兩岸關係現狀起到了積極作用,還間接向大陸放話要其正視現實,才是化解一切分歧的根源,否則諸如此類合作一切免談。

二是台灣主體性意識方興未艾

釣魚島風波爆發至今,可以端倪出一個現象,即島內藍綠雙方對台灣擁有釣魚島主權不持異議。換言之,這可以被視為廣義的“台灣共識”,也可以定義成台灣主體意識。它的產生乃至迅猛發展一直是困擾著兩岸關係改善和推進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隨著大陸國力的迅速崛起,加之冷戰的意外終結,大陸逐漸取代了台灣代表中國的國際地位,此外,中國這一話語權也逐步被大陸所壟斷。為此,在這種情勢下,台灣要想繼續保持和發揮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就有必要跟大陸作一定的區別,以免給外界造成「台灣被大陸統一」了,或者說兩岸早就同屬一國了的假像,所以國民兩點均採取了權宜之計也即偏安台灣的一致態度;

第二,如果說國際社會兩岸實力的彼此消長是促使台灣主體意識萌發的外部條件,起推動作用,那麼在島內因兩岸分離分治所帶來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以及“光復大陸”等說教顯得遙不可及就為台灣主體意識從幼苗期發育到青春期提供了孵化的溫床,且在“台獨”勢力的滋潤下更是茁壯成長,勢頭十分強勁。故此,在釣魚島問題上,台灣當局採納反對派立場,與其說是討好民進黨,避免被扣上“傾中賣台”的紅帽子,倒不如說是台灣主體意識形態作祟下的結果。

三是鞏固“台日美”同盟關係的利己選擇

儘管台灣回歸中國已有半世紀之久,但是日本皇民教育的陰影依舊是根深蒂固的,一時間難以消除,加之亦未及時採取有效、長足措施根除,並由此催化了積重難返的所謂“媚日”情節,尤其是在南部地區和東部地區,遺留的日本文化隨處可見,對日本的友善也遠遠優於大陸。無論是哪個政黨若是貿然與日本翻臉,挑起雙方爭端,必定會得不償失,更會在往後的選舉中敗得一塌塗地。為此,採取折中、務實(一如漁權維護、保護漁民安全等)方式處理釣魚島矛盾,對本身已出現跛腳危機的執政當局者來說也許不會有加分作用,但也不至於丟分。若是率先訴諸武力,殃及無辜百姓,最後只會落得怨聲載道、臭名昭著的下場,這是誰都不願的。

除此之外,長久以來,就中美台日四角關係而言,台美日三角關係一直都比中美日三角關係更牢固和持久,前三角必定是台灣經營的重點和方向。台灣方面認為只有將前三角關係建構得更加堅固,並將此置於兩岸關係位階之上,才會增加與大陸交往的信心,也才有跟大陸叫板的籌碼。更何況,美日安保條約本身範圍就涉及到釣魚島,台灣若惘然不顧美國的態度,直接和日本鬧翻​​,就形同於對美國開戰,到最後,台灣何去何從,不可思量。諸衡各種因素和可能產生的後果,執政者必定會將維持現狀作為首要考量,因為豈可把台灣前途、民眾利益當兒戲,這也是踐行“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政策的現實選擇。

總之,釣魚島主權屬於中國是不可爭辯的事實,只是礙於某種原因,被日本暫時控制,但這並不意味著日本就對其擁有主權。可是事件的關鍵在於由此引發的雙方要不要或者說該不該聯手保釣被曲解為衡量兩岸關係好壞的風向標。好在台灣方面多次重申不會與大陸聯手保釣的嚴正立場,才未醞釀成更為嚴重更為深遠的東亞危機。筆者認為,馬氏立場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兩岸確實存在著許多隔閡。不僅台灣社會固有的藍綠對峙需要亟待弭平,經濟不景氣和自然災害的頻繁侵襲也讓當局不得不優先處理島內事務,而且大陸也正逢權利交接班之際,其內部也需要和諧穩定。為此,兩岸沒有必要將精力內耗在要不要聯手抗日的問題上,而是要先穩定各自壞境,再積極協商盡可能達成一個三方都可以理解甚至接受的方案才是當務之急。2012/08/28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