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0日)

人民系兴盛,南方系衰退。这是中国舆论场在不动声色间发生的势力变化。

某种程度上,人民日报就是沿着南方系的成功路径实现了包抄,那个在7月21日深夜开设的官方微博账号被人们半开玩笑地定义为很有“公知范儿”。

在发出首帖整整一个月后,@人民日报已经拥有近70万关注者,是比它早一个月进驻新浪的新华网的两倍有余,虽然还只是“微博女王”姚晨的一个零头,但显然其“粉丝”中意见领袖的比例要高得多。

在30天里的800余条微博中,最具标志意义的两段话是因北京暴雨和唐慧劳教而发,并由此奠定与纸质版中共中央机关报大有差异的亲民形象。

“【微评论:让死亡人数‘脱敏’】‘因灾死亡人数及时向社会公布’,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的要求,是一种负责态度。在一些地方,灾难死亡数字往往成为敏感话题,最终消解了公信力、稀释了凝聚力。让死亡数字‘脱敏’,人们才会看到敢担当、能负责的政府,才能相信政府痛定思痛、浴‘水’重生的决心”——这段话发表在7月24日16时32分。当时,由于北京市政府未更新37人的暴雨洪灾遇难者数字,质疑瞒报的声浪开始高涨,于是,@人民日报又在转发《北京新闻办称暴雨死伤数字绝不会隐瞒》的视频报道时加上一句点评:“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准确性很重要,及时性同样重要。”

这是前奏。两天后的早9点,刊登在最高党报上的成文评论被摘要转发:“【人民时评:伤亡人数不是敏感话题】作为权威发布者,政府自然要对伤亡人数的统计格外审慎。但与此同时,面对公众的‘数字敏感’、‘数字猜想’,需要同时思考:这种审慎如何与公众的关切与焦虑对接?事实上,相对于‘负面消息’,人们更关注的是政府对待‘负面消息’的态度。”

就在这一天晚间,77人的新数字终于“脱敏”,并带来了被赞扬为“载入史册的一夜”的央视一一诵读遇难者名字。

28日北京暴雨头七祭到来前,@人民日报再接再厉,“过去7天,一场暴雨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无常与重量,也看到周遭的种种不足与缺陷,同样铭记于心的,是灾难中爱的赠与和传递,是对责任的坚守和护卫。想起最近很流行的一段话: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安。”——这确实是一段很流行的话,来自自由派知识分子崔卫平,上一次被传诵就是因为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时引之为结语。

进入8月,@人民日报越发呈现出相对独立性,晚安帖已经能与当日时事结合得非常纯熟。但当8月5日子夜的这则还是难免要让一些人怀疑自己的眼睛:“专家最近宣布,经三级指标体系测评,民族复兴任务已完成62%。然而,当湖南永州遭强暴幼女的母亲因上访被劳教的新闻传出,这一数字显得如此苍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应只有GDP和奥运金牌,复杂的数理模型中,更应包含百姓的权利与尊严、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我们共同努力。”

这条微博不仅带来了类似潘石屹这样的名人粉丝,还令介入唐慧事件报道的几乎所有市场化媒体集体向中国共产党最高喉舌表达谢意:“尽管‘永州案’的真相尚未全然浮出水面,但人民日报的微博以及舆论的反响,表明‘两个舆论场’在这起事件中已实现对接”;“这是网络力量的胜利,人民日报微博的胜利。”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