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进党再度成立中国事务部,以因应中国崛起。德国之声专访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洪财隆,谈民进党新的两岸政策。

(德国之声中文网)

德国之声:民进党多年之后再度成立中国事务部的主要的理由是什么?

洪财隆:上个礼拜我才接任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民进党再度成立中国事务部,最重要的的理由是要因应中国的崛起。台湾内部不能只有国民党的一种声音。全球应该也很关注:台湾内部如何呈现出另外一批台湾主体意识比较强的人的观点,这些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以及未来两岸应该如何发展。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民进党在大选后,的确有必要针对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他对台湾内部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做一个全面性的盘整。其实,内部的意义大于跟中国的交往。

德国之声:民进党未来两岸政策的主轴是什么?

洪财隆:民进党未来两岸政策的主轴和整个大的方向,我们未来当然是要和两岸事务委员会来共同处理,这样会比较适当。尽管如此,我们可以判断,未来的主要方向是”由内而外”,也就是先取得党内的共识,以及台湾的共识,然后跟北京谈判。第二个角度是 “由下而上”,也就是说,我们会在很多功能性或事务性的议题上,展开双手欢迎。那些比较不涉及高层次的或者敏感的主权问题,我们都会比较有弹性。我相信,民进党未来对中国的态度会慢慢的有些转变。第一是更有自信,更有弹性。特别是对一般的交流、一般的往来是非常欢迎的。

德国之声:您曾经在不同的场合说过,台湾未来的两岸政策应从”小国观点”出发? 所谓的小国观点是不是您刚刚提到的更多弹性?您可以对此多作些阐述吗?

洪财隆: “小国的观点”应该是指暂时避开更高层次的宪法、宪政或是主权的争议,小国观点其实是一种事实的状态:台湾在面对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这么大的国家时,他的确是一个小国。小国在面对这么强大的邻居时,很多的历史经验,包括纳粹德国是怎么对待东南欧的国家,从这些历史,我们可以吸取经验。我们发现,对台湾这样的小国而言,其实应该将两岸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尽量的国际化,国际化的方向对小国应该是比较有利的。

德国之声:您曾在德国留学,对德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您说,当年德国和他的邻国相处的经验中,有一部分可供台湾参考?

洪财隆:对,纳粹德国当时为了营造他在国际上有力的地位,为了将南欧国家纳入他的势力范围,他的确用了很多刻意制造的人为的优惠,给当地的人民,给他们很多商业上的机会,阿尔伯特曾经写过一本书,里面提到纳粹德国是怎么对待东南欧国家,特别是保加利亚。他曾提到所谓的”商业第五中队”等等,其中有很多有趣的历史经验。

德国之声:您刚刚提到大国让利,在有关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议题上,您曾说过,大国让利,小国虽然暂时获得很大的利益,长期下来却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但是,一般民众都希望看到立即的好处,您如何处理这样的矛盾?

洪财隆:就两岸的情况而言,从ECFA的签定或是谈判的过程,我们会发觉,的确,北京那边有刻意透过一些政策让台湾某些特定的产业获利,但不是全部产业。比如早收请单里有一部分的自由化,北京用这种方式给特别的产业一些优惠。问题是,这不是全面的。因为未来还有后续的谈判,所以(目前的谈判)也不会是一个真正谈判的模式。所以,第一,我们要如何避免这种模式的出现,最好的办法是按照国际规范来做。前面说的是一般的情况。第二种情况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去看ECFA签订的过程和早收请单,我们也发现,那种让利其实是表面上的让利。因此我们要批评,北京在ECFA或是相关的谈判和协议的过程中,他既得到面子,(因为从表面上看来他好像对台湾让利),其实他也得到里子,特别在很多的产业上,比如说早收清单里面的面板或石化产业,对台湾而言更需要的,但是北京不会开放。我们应该跟台湾人民说明,国民党在处理两岸事务上,特别是两岸经贸上,其实是没有能力。一方面让北京营造出好像是他对台湾让利,可是实质上根本就没发生这样的事情。国民党在处理两岸事务上,长远而言,对台湾其实不利。

德国之声:法轮功学员钟鼎邦的获释返台,民进党内部有人批判,这样的结果正说明对岸果然是”非法治国家”,很多事情是在台面下进行处理。面对这样的对手,您有何策略可以和他进行沟通谈判?

洪财隆:民进党跟国民党在处理两岸事务上最大的不同是,民进党有很坚定的立场,我们坚持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我们要确保台湾的主体性。其他的一些事务,我们会尽量按照国际规范来进行,未来在处理类似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态度是从容的,我们不会象国民党一遇到北京就立刻接受压力,立刻顺从,这是民进党和国民党最大的不同。

德国之声:贵党的吴秉叡日前提议让在台湾就读的中国学生加入健康保险,民进党内部立刻掀起巨大的反对声浪,您的态度是如何?

洪财隆:的确,台湾在处理两岸事务上有很多敏感的地方,我想大家都知道,本来是可以按照一般的国际惯例来做,比如说外籍生在台湾怎么处理的,陆生就比照处理。可是,民进党在处理两岸事情上,的确有一些敏感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必须要在党内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这个平台,把基本的态度、价值和立场好好的做个协调。我要说的是,两岸关系,不管是两岸人民条例,或者是全面性的问题,我们未来都会好好的盘整。

采访记者:邱璧辉(台北)

责编:洪沙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