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的今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逝世,而他的作品仍流传至今。他是德国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如果想要明确表达一个东西没有价值,德国人通常会选择常用的”花盆比喻”,即说一个东西无法赢得花盆。1962年,85岁的黑塞因中风去世,对此著名的德国”时代”周刊上写道:赫尔曼·黑塞不会再’赢得花盆’了。然而时间却证实了”时代”杂志当时的判断是个错误,现在黑塞的作品又出现在了各大书架上。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6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至少1.25亿册。

他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然而他的父母却有着另外的想法。他们想让黑塞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神职人员:他的父亲早在他出生前就在印度当传教士,而他的母亲则是一名传教士的女儿。1877年6月2日,黑塞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他出生在斯图加特附近的卡尔夫市,成长在一个非常虔诚的家庭环境中。1891年,他的父母将他送入新教的穆尔布隆修道院。几个月之后他便从那里逃了出来,原因是他无法忍受教会的教育。

“要么成为作家,要么什么都不做”

他的意志很坚定:”要么成为作家,要么什么都不做”。写作的道路正如奥德赛般曲折。黑塞拜访了不同的学校,却无法找到他想要的,于是在他十五岁时因为抑郁试图自杀。最终他在一家机械制造厂工作,后来又换到了一家钟表制造厂,然后到了书店。

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实现自我的艰难过程是黑塞晚期作品的主要题材。他的作品里有许多对自身经历的影射,带有对自身的分析以及见解。黑塞传记的作者贡纳尔·德克尔这样解释全世界对黑塞文学的关注:”这是对自主和宗教自由的问题。对宗教的理解问题不能光靠斗争或者传教,而应该容忍其他的生活理念和观念。”

蒙塔诺拉市的Casa Camuzzi – 黑塞在此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1904年黑塞凭借其长篇小说《乡愁》(Peter Camenzind)取得了文学性的突破,开始以写作为生。他与摄影师玛丽亚·伯努利(Maria Bernoulli)结婚,两人定居博登湖,在那里有了他们的孩子。然而长久以往这一切并不适合黑塞,安定的生活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感对他来说过于舒适,以至于后来成了一种对他的折磨。这导致了他第一段婚姻出现问题,然而这并不是他的最后一段婚姻。

于是黑塞逃离了博登湖边的农舍,奔向了世界,他去了斯里兰卡以及印度尼西亚。这次的亚洲之旅对他后期的作品影响深远,比如他的短篇小说”流浪者之歌”。结束旅程后他便移居瑞士并于1914年一战爆发之际自愿参军。然而由于被诊断为弱视的关系,他无法参加前线,后来在伯尔尼的一家为德国战俘提供帮助的机构工作。

从战争志愿者到战争反对者

然而战争及其宣传却越来越让黑塞反感。他于战前在”新苏黎世报”上改写了一篇题为”哦 朋友们,不要用这种语气”文章,想借此来呼吁德国知识分子少一些民族情结,多一些人性。结果给自己引来了敌意,憎恨以及讽刺。多方的批评以及战事让他感到震惊。与此同时,他的家庭方面也出现了困难:父亲的逝世以及幼子的重病让黑塞陷入了危机。1917年,他寻求了心理帮助。在长篇小说《德米安》(Demian)中,他借由人物埃米尔·辛克莱(Emil Sinclair)写下了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

08.2012 DW Highlights August Hermann Hesse

结束了他的第一段婚姻后,黑塞离开了他的家庭去寻找新的开始。他移居瑞士提挈诺,并在那里创作了一些重要的作品, 如《荒原狼》(Der Steppenwolf)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Narziss und Goldmund)。1924年,他正式加入瑞士国籍并与露丝·温格(Ruth Wenger)结婚,然而三年后这段婚姻也以失败告终。他的第三任妻子,艺术历史学家尼农·多布林(Ninon Dolbin)于1931年嫁给黑塞并伴随他走到生命的尽头。

作为纳粹反对者的黑塞

对于纳粹在德国的上台黑塞感到担忧并持反对态度。在战争期间他帮助受纳粹政府迫害的德国难民如托马斯·曼(Thomas Mann)以及布莱希特(Berthold Brecht)等,为他们提供庇护。在战争中也诞生了他最后的一部大作《玻璃球游戏》(Das Glasperlenspiel)。凭借这部作品他于194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充满灵感的创作在他果敢而深入的自我发展中成为了古典人文主义以及高品位艺术风格的理想代表”,颁奖词中写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黑塞的作品在德国广受欢迎,读者借其作品寻找方向以及自我反省。

1962年,赫尔曼·黑塞在瑞士提挈诺逝世,而其作品的欢迎度也似乎随之减退。批评家称他的作品为没有水平的拙劣艺术品。直到美国嬉皮士运动才将他的文学作品又一次推向流行。那些年轻人在他那些分裂的角色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在理想的艺术个体与现实的社会市民中徘徊挣扎。正如黑塞的《荒原狼》中的主人公哈里·哈勒尔那样。这本书后来成为了经典。而黑塞热潮也从美国迅速向世界扩散,直到今天仍未减退。

出版了大部分黑塞作品的苏尔坎普出版社于2005年就”时代”周刊对黑塞去世的悼文作出了如下回应:”没有任何其他作家能比赫尔曼·黑塞让苏尔坎普出版社赢得更多的’花盆’。”

作者:Laura Döing 编译:菜籽

责编:洪沙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