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绢: 新媒体的政治效应

(2012-08-26)

早报导读

 

随着科技进步,国人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政治参与,往后只会有增无减。(档案照片)

● 林翠绢

学人视角

天听自我民听,新媒体让沉默或冷默的新加坡民众发声,庙堂上的政治人物终于听到百姓真实的需求与不满,仔细聆听网络民意,对政策制定将有莫大助益。

虚拟世界民意的力量促成中东的社交媒体革命,让集权数十载的埃及政权下台,也让成功运用面簿(Facebook)、推特(Twitter)的奥巴马团队,打赢一场漂亮的选战,获得众多的选票与募款。新媒体传播以即时互动、涟漪式的分享或即兴式的按赞,为公民开拓第二公共空间,它对于东西方政治社会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

  在网络与行动电话普及的国家,新媒体对公民政治参与和选举的影响力更巨大。新加坡向来以通讯科技领先闻名,根据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简称iDA)今年6月的数据,本地宽频网络与行动电话的渗透率分别高达160.2%和151.4%,再加上智能手机拥有率领先东南亚,国人随时随地可以上网寻找最新资讯、即时评论、或创作自制内容。

  早在2006年新加坡大选,网络就开始报道选情,少数博客由于传递主流媒体淡化或选择不报道的消息,广受网民关注,不少博客像mrbrown在选举结束后,仍以戏谑的多媒体方式,表达他们对政治社会现实的批判。他们迂回幽默的内容,有创意地以广播访谈或音乐录像带等方式,说出大家心有戚戚焉的想法,引起广大年轻人共鸣。

  2011年大选执政党的得票率下滑,总理李显龙指出新媒体使用和年轻选民增加是失利的两大主因。在我所参与的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全国调查结果发现:2011年选举期间21岁至35岁年轻选民虽然认为大众媒体的选举新闻较具可信度,但比起其他族群,他们使用更多新媒体来涉猎选战消息,同时,年轻男性和拥有高学历者,或是使用新媒体较频繁,或是更具批判精神,相对上支持在野党的比例较高。

  当新媒体能提供不可取代的言论空间,它对该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影响力更深。原本假设新加坡的言论尺度较严,会让民众较无意愿使用网络上的政治信息,然而我和台湾辅仁大学洪雅慧教授合作进行的网络调查却意外发现:本地人比台湾民众更依赖网络选战新闻、更积极参与线上政治讨论。

  此结果可从两地政治媒体体系互异解读起:台湾报章杂志和新闻台终日报道政治内幕、揭发秘辛,众多call in节目供名嘴与民众大抒己见,新媒体仅是获取政治消息的众多管道之一;反观新加坡,由于大众媒体言论尺度的限制,新媒体平台上的非主流政治消息与批判观点,因此受到民众重视。

  同新加坡的年轻学子进行的访谈也印证了这个论点,大部分学生认为言论尺度较宽的网络,能报道主流媒体疏漏的消息,有助于对政治社会全面性了解。虽然年轻一代不常和家人朋友讨论政治或选举议题,但在社交媒体上却能直接表达对公共事务的意见或想法,并透过新媒体的分享,了解最新政治社会议题。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