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蛮子 

深圳南山区一座名为“春花”的人行天桥,因过于豪奢——“耗资20亿元打造”,以及长期存在电梯停运、桥面积水、上千LED灯晚上不亮等问题,而引发社会批评。对此,官方迅即予以“辟谣”,声称春花天桥实际造价约5000万元,但同时也间接承认管理的确有问题。据说,该天桥是2011年深圳大运会前夕建设的形象提升工程,在建设初期就被定位为地标性建筑物。

从民间传闻中的“20亿”,到官方“辟谣”后的“5000万”,数据的急遽缩水,俨然在暗示着这样一种“相对廉洁”——你看,官方一辟谣,就为公共财政节省了19.5亿元。公众倘若脑袋发热,似乎要为此而庆幸不已了。但其实,官方所给出“5000万”,只是一个笼统的数据,而对于建材、LED屏、电梯等硬件配置并未涉及。因此,春花天桥的造价问题,仍然真相未明,需要官方给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其实即便5000万的说法属实,如此大手笔的政府投资,无疑也是令公众瞠目结舌的。公众对天桥的这种感官印象,是有迹可循的。今年4月,广州拟新建20座人行天桥均价近1200万(后来瘦身至均价500万),便已让公众乃至“友邦”一时惊诧莫名了。而今深圳的做法,公众显然是伤不起了。然更悲催的是,春花天桥或许不是最贵,堪称“亚洲第一天桥”的南山区创业路中心天桥全长380米,其豪华派头让业内人士咋舌。遗憾的是,尽管有媒体2008年对此进行了报道,但其造价至今成谜。

在如此背景下,所谓“中国的一座天桥多少钱”,无疑是一个无解的“天问”。在此问题下,公众已然丧失了部分想象的能力。当然,这一问题似乎也有一个“标准答案”,那便是“没有最贵,只有更贵”。显然,“只有更贵”的天价天桥,是当下一些地方政府“乱花钱、没效率”,“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等行政积弊的一个缩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5000万”与“20亿”看似“谬以千里”,但在“豪奢”尤其是“浪费公帑”的定性上并无本质区别。

为了市民出行方便、疏导交通状况、突出实用性,是建造一座过街人行天桥最首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至于“地标性”“前卫性”等实在是最次要的问题。显然,若以前者为目标,天桥的造价断不至于如此超乎常人想象。而春花天桥却恰恰相反,过度豪奢而不实用——既存在诸多管理问题,也因桥体过大遮挡住周边红绿灯,而给车主造成困扰。这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花架子工程”!

在人行天桥问题上,当然可以做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但前提是在公共决策中要充分体现公众意见。也就是说,在人行天桥的审美造型、现实功用、工程造价等问题上,作为纳税人的公众不仅要有知情权,也要有裁定权。然而实际情形是,民意被束之高阁已然成为常态。不妨说,一些公共决策尤其是形象工程,已经异化为官意乃至权力者喜好的展台。

一座座“豪奢天桥”的拔地而起,见证了权力的坚挺和民意的沦陷,隐喻着公权力对个人权利的矮化。不难理解,一些地方政府乐于大手笔、甚至不惜举债大搞“形象工程”,原因就在于“形象工程”制造了财富、政绩以及权力的多重狂欢:不仅显政绩、见效快,名利双收,而且在权力美学所带来的恢弘气派的统一美中,权力者得到了满足感。

以此来审视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其所呈现出来的“美丽新世界”,表面上是给民众看,实则是服务于领导,为权力提供一处视觉特区。这种“形象工程”,与其说是为了官方所谓的“提升城市形象”,不如说是为了提升权力者个人的形象,前者不过是后者的一块遮羞布。显然,城市是为了提供方便而造,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外表而建。一座城市真正的形象,生长于这座城市的人们的口碑里,而不是靠涂脂抹粉就能深入人心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