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蛮子 

一般而言,人们选择让孩子上好的学校,是冲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去的。不过,西安有些富裕的家长,明知子女成绩不好,仍要花6万、8万报名,其目的并非让孩子享受好的教育资源,而是为了让孩子结识好同学,以备日后办事有“硬关系”。继“拼爹”后,“拼同学”成为流行词。

在当下这个“拼×”时代,于一些人而言,但凡能有可以依傍的权力和资源,都是“拼”的对象——既不局限于血缘关系,倘若没有“亲爹”可以依傍,那么也可以创造条件拼拼“干爹”;也不局限于活着的人,如若黄土堆里的某位先祖有些荣光,也是可以拿来拼拼的,比如阿Q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当然,“拼×”的路径不止于往“上”,还可以往下“拼”——要是没有好的亲爹、干爹、祖宗可拼,那么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吧。于是所谓比拼“起跑线”、比拼“名校”,一时成为中国家长们的共识和集体行为。

在这种“拼×”逻辑下,对于所谓“拼同学”,是不必感到惊诧的。其实说起来,无论是“拼同学”,还是“拼干爹”,抑或“拼祖宗”,其实质依然是“拼爹”,或者说是“拼爹”的衍生品。不是么?那些上名校的学生当中,想必是有许多“官二代”“富二代”吧,这样看来,所谓“拼同学”的潜在逻辑便是:自己孩子没有“好爹”拼,不妨借助同学的“好爹”来拼拼,从而为自己孩子的未来铺平道路。

“拼同学”这种拼爹术,大致算是一种“长线投资”,有此想法的家长似乎是颇有“远见”的——不妨想象一下,比起孩子成人后才花大价钱找“好爹”拼,从小就和“好爹”的儿子称兄道弟,感情是要厚实很多的,在“拼同学”过程中,说不定有些幸运儿还会做上人家的“干儿子”呢。这样,花上好几万甚至下血本上名校,岂止是物有所值,简直是超值。

对于“拼同学”,人们批评其“投机取巧”“人际关系庸俗化”“功利主义的怪胎”。只不过,在一个功利社会,人们这种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说教,对家长而言恐怕毫无作用——只要“拼同学”管用,人家才不理会那些空洞的说教呢。可问题是,“拼同学”真的靠谱吗?显然,想象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在我看来,这种“拼爹术”恐怕是一步险棋,是家长们一厢情愿的臆想。

一者,让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和优秀同学在一块学习,也有可能因成绩落差太大,而产生厌学心理;何况,目前一些所谓的“名校”为追求升学率,往往根据成绩重新分班,划分所谓“超级班”和“普通班”。这样,成绩表现平平的孩子结交好同学的希望落空。而若与那些纨绔子弟混在一块,所谓“近墨者黑”,很有可能沾染一身不良习气,失去上进心,难道这是家长所希望看到的吗?

二者,“拼同学”并非长久之计。一方面,在潜规则下,依傍权势其实是一种短期投资,毕竟很多人的权势“保鲜期”并不长,这就意味着小时候依傍的权力,很有可能没到孩子踏入社会,就大势已去、人走茶凉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社会中的病态人身依附关系将日渐式微,比拼能力而非完全倚仗关系将是社会的一个趋势。

不可否认,同学情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世间比较单纯的人际关系,一旦建立,终生受益。但也不得不说,这种比较纯良的同学关系,是比较少见的——掺杂了太多功利因素的同学关系,无疑是建立在利益对等及互换的基础之上,没有这个前提,所谓牢不可破的同学关系只是痴人说梦。退而言之,就算是纯良关系,也是因人的性格、爱好、价值观等非功利因素而建立的。而这些因素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这也就意味着,即便小时候建立起的同学关系,也未必能持久,如此又谈何同学的帮助呢?这样的体会想必很多人都有。

如此看来,靠投机、权势来为子女“拼同学”,非但经不起时间检验和社会洗涤,反而潜藏诸多风险——毕竟其拼的只是一种小概率,“中奖率”可想而知。当然,也没必要把“拼同学”妖魔化,从正常的人际交往来看,让孩子结交同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分工、合作、分享意识,我们所要反对和警惕的,是那种不惜花大价钱盲目结交好同学的极端做法。家长需要明白这样一个简单常识:创造条件让孩子快乐学习,自由地成长,葆有一颗童心,便是父母赐予孩子最大的幸福。倘若将成人世界的残酷竞争,过早、过度地移植进孩子的世界,这种既反教育也反人性的行为,无疑是对孩子身心的戕害。

当然将板子完全打在家长身上,也不太公平。应当看到,一些家长争相“拼同学”的背后,实则有着对现实太多的无奈——与其说是家长的价值取向有问题,不如说是不均衡的教育资源让家长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建立优质的同学关系,本应是一种个体化行为,而今却成了家长通过上名校来实现的集体有意识行为,足见教育资源分配的畸形到了何种地步!显然,当资源配置足以影响个体命运时,那么它所散发出来的诱惑力,也就难免不让人们趋之若鹜。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