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助年轻时照片(照片提供者王钟英,取自国科会网站)

中国现代航空工业奠基人之一王助曾与波音公司有过一段因缘,而他在事业取得成功之际却回到祖国发展,引起后人猜测乃至出现不实报道,这些报道引起我这个有考证癖者的极大兴趣,于是详加研究,现将初步结果向读者汇报。

2005年8月22日在波音公司的发展史上,虽然说不上是一个了不得的日子,但确也是很特别的一天,当天在波音公司飞航博物馆内举行了一个庆祝活动,为公司的首位航空工程师王助设立个人展区,以表达公司对王助在公司草创阶段做出的贡献。在波音公司的纪念文告上,开篇写着的是这样一句话:“最早,而且最好”(First, and Best),这是对王助的很高评价。

王助(英文名Wong Tsoo,也用Wong Tsu之名),1893年生于北京,原籍河北。1908年进入烟台海军水师学堂学习。1909年考取官派留学,赴英国学习造船与机械,当时的王助只有16岁,可谓少年有成,同行者包括巴玉藻、王孝丰等。经过6年苦读,1915年6月从英国德伦大学(Durham,或译达勒姆大学、德兰姆大学)毕业,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随后与巴玉藻、王孝丰等人转赴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航空专业,1916年夏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麻省理工学院是全美第一个开办航空工程专业的大学,该专业于1914年开办,1915年6月第一届航空硕士毕业,其中一人为乔治·韦斯特维尔特(George Westervelt)。韦斯特维尔特与波音公司创始人威廉·波音(William Boeing)一样,被视为波音公司的前身太平洋航空制品有限公司(Pacific Aero Products Co)的奠基人。通过韦斯特维尔特的推荐,王助才得以到波音公司去工作,担任该公司的第一位航空工程师。

不过,王助与韦斯特维尔特在校期间并不认识,许多有关王助的报道想当然地以为他们是校友,所以一定是在学校时认识的,事实上王助1915年夏季入学时,韦斯特维尔特已经毕业离开了学校,到西雅图去与威廉·波音一起设计、制造飞机了,他与王助根本就没有在学校见过面,更谈不上认识。韦斯特维尔特是在1916年夏通过他们的共同导师、杰罗姆·胡萨克(Jerome Hunsaker,胡萨克也是航空专业的创办者)的介绍,才在纽约市见到王助的,当时王助刚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搬到纽约居住不久,而韦斯特维尔特正在纽约服役。

韦斯特维尔特原本与威廉·波音一起在西雅图设计B&W型飞机,这是一种小型水上双人飞机,但飞行效果不理想。1916年时韦斯特维尔特被海军征召,以海军中尉的军衔派到怀俄明号战舰上服役,而战舰停靠在东部的纽约港,所以不得不中止与威廉·波音的合作。由于韦斯特维尔特的离开,威廉·波音急需寻找一位新人继续飞机设计,在韦斯特维尔特的大力推荐下,王助来到了西雅图,与威廉·波音一拍即合,被委以继续设计飞机的重任,成为公司的首位工程师。

在1910年代,王助是美国不多的几位学过航空专业的稀有人才,那时美国的航空业也在草创期,所以威廉·波音十分器重王助,委以公司第一位工程师的重任,时年23岁;以后也有人称王助是公司的首任总工程师。王助在五十年代应聘台湾成功大学教授职位时,履历表上填写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波音公司的总工程师,这份履历表陈列在波音公司飞航博物馆王助展区内。

王助在威廉·波音与韦斯特维尔特共同设计的B&W型飞机原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称为C型机(Model C)。王助的设计大大提高了飞机的性能,经过多次设计修改,1916年11月23日C型机试飞成功。C型机是一种双浮筒双翼、双人座教练机,最高时速117公里,巡航速度约105公里,飞行高度1981米,最大航程322公里。由于飞行性能稳定,加上当时美国已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海军在1917年4月决定向太平洋航空制品有限公司(不久改名为波音航空公司)定购50架,金额57.5万美元。这笔订单对于刚刚成立不到两年的公司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巨款。根据波音公司的资料,1917年年初时,公司共有28名雇员,所有工资开销每周约700美元,最低工资每小时才14美分,相对人力成本来说,57万美元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正是这笔订单,使得波音公司走上正轨,对此,王助功不可没。根据波音公司的资料,C型机一共生产了56架,海军购买了51架,陆军购买了2架。

此后没过几个月,王助在1917年11月回到了祖国。对于王助功成名就后突然回国,许多人很不理解,但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就想当然地简单编造出“种族歧视”作为王助不再在波音继续工作的理由。例如:

宁珊、郑泽尧在“ 中国航空工业主要的奠基人之一――王助” 一文中说:“王助本来可以在波音公司继续工作,干出一番大事业,但他很快离开了。起因是‘B&W―C’型水上飞机试飞时,由于美国军方的种族偏见,不让他进入试验现场,他因此愤而辞职。”[见光明网 2005年6月9日http://www.gmw.cn/content/2005-06/09/content_248204.htm]

“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奠基人王助:凋落的机翼”一文称“但美国毕竟不是王助的祖国。尽管这架飞机的设计、制造都出自王助之手,美国军方却担心他会偷学‘美国最高航空技术’,不允许他进入飞行测试场地。于是,‘为祖国制造自己的飞机’,便成了这个‘经受一生中最大屈辱’的年轻人最大的梦想。1918年,王助回国,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规飞机制造厂——福建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见中国新闻网 2009年4月29日,引自《中国青年报》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04-29/1668591.shtml]

“波音之父:王助”一文称:“一些史料显示,在美国时,他受到了严重的种族歧视。尽管B&W—C水上飞机的设计、制造都出自王助之手,但在进行飞行测试时,美国方面却不允许王助进入测试场地,担心他会偷学‘美国最高航空技术’。这种明显针对中国人的歧视,使王助极为愤怒,也让他更加认清了祖国强大的意义。”[见凤凰网2011年9月8日,引自《观察与思考》,作者:戚永晔,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special/wangzhu/ziliao/detail_2011_09/08/9047217_0.shtml]

王助设计的C型机(照片:美国空军部)

然而,考诸事实,无论是王助个人、当时同行的回忆,还是现在可以看到的各种历史资料,有关王助回国的原因,与“种族歧视”没有丝毫的关系。所谓的“种族歧视”,主要是说美国军方担心最高航空机密被泄露,不许王助进入飞行测试场地。这种说法显然不符合当时情况的。根据现在可以看到的资料,王助不但可以设计C型机,还可以驾驶飞机上天试飞。根据当年西雅图报纸的报道,威廉·波音十分信任自己的员工,允许他们试飞自己设计的飞机。事实上当时的飞机设计工程师只有王助,这件事曾引起当地媒体的关注,媒体报道说王助可以试飞新型飞机,而他是一个雄心勃勃,希望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年轻中国人。我没有在历史记载中找到王助曾驾机试飞的资料,但王助被允许驾机试飞却是确凿无误的,他也曾在毕业前,到飞机驾驶学校学习过驾驶,会驾驶飞机;波音的飞机,都是由自己的员工试飞的,军方只负责验收。

此外,王助设计的是教练机,并非什么军用战斗机,没有什么航空机密可言,波音公司设计的飞机,都是在工厂附近海上起飞试飞的,没有严格的进入试验区不进入试验区的规定,用现在军方试飞区套当时的试飞,根本是张冠李戴。

王助在公司成功获得军方大笔订单后不到半年,就离开了波音公司回到大陆发展。其中原因,可以从与他一起同时回到大陆,也是他最知心的朋友、同行巴玉藻的有关记载中得知一二。巴玉藻与王助一样,也是中国航空业奠基人之一,他与王助一起考上官派留学名额,与王助一起去英国留学,后来又一起转到美国,一起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专业学习,一起去飞机学校学驾驶、一起毕业,他们两人的硕士毕业论文,也是合作完成的。两人志趣相投、经历相似。王助婚后没有生孩子,巴玉藻就将自己的孩子过继给王助,成为王助的养子,两人交情由此可见。

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不久,王助去波音公司工作,巴玉藻先是去寇提斯公司,继而又去通用公司工作。巴玉藻与王助等人对发展自己祖国的航空业一直很热心,1917年11月,巴玉藻与王助以及另外两位同时在美留学、工作的王孝丰、曾贻经一起回到了中国。关于他们回国的动因,巴玉藻后来在自己的著作中曾提过:“我们进厂的时候适好碰到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在1917年的时候我们就觉得,我们很可以回去创造起来了。我们建厂计划在这个时期成熟。”虽然巴玉藻没有详述这个所谓的“很好的机会”是什么,用了省略号,但却明确记载说“我们建厂计划在这个时期成熟。”可见,王助,巴玉藻、王孝丰、曾贻经四人结伴同时回国,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建立自己国家的飞机制造厂。说王助回国是因为受到“种族歧视”,不但贬低了王助报效国家的宏图大志,也是强加给美国军方的不实指控。

王助,巴玉藻、王孝丰、曾贻经回国后,在他们的努力下,海军部成立海军飞机工程处,任命巴玉藻为主任、王助、曾贻经为副主任,暂隶福州船政局,1928年改名海军制造飞机处,直隶海军部。海军飞机工程处实际上是飞机制造厂,有员工两百多人,王助,巴玉藻等人在此设计、制造出第一批水上飞机。但在北洋政府时代,政局动荡,航空制造业发展维艰,此后巴玉藻早逝、王助一直在航空业发展,五十年代到台湾后,1955年起担任成功大学教授,为台湾培养了大批航空人才。1965年病逝,享年72岁。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