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不再年轻的保罗·麦卡特尼唱响Hey Jude,引来万人合唱。这首歌最初传唱于1968年,那一年,与麦卡特尼等人组成披头士乐队的约翰·列侬创作了歌曲Revolution,“五月风暴”席卷法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年轻人占领了校园;在这些西方年轻人所向往的红色中国,红卫兵的疯狂被终结,知识青年开始上山下乡。那一年,中西年轻人的社会运动隔空交汇,并互相审视:法国报刊惊呼“巴黎街头出现红卫兵”,《参考消息》上的新闻标题则是:西欧学生运动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1968年的社会运动中,中西年轻人各自经历了什么?今天的他们如何看待过往、审视对方?本期1510周刊,我们回顾和审视1968,端详社会运动中的年轻人。

1968年,滚石乐队和披头士用音乐与时代互动,前者受“五月风暴”启发,创作歌曲《街头斗士》,列侬则从这一年开始转变,尝试透过摇滚乐来凝聚青年文化的政治力量。如张铁志所言:“文化的力量往往会超过当初创作者的原意。”两支乐队所激起的声响比他们想象的更为剧烈,结果是,《街头斗士》被BBC禁播,列侬被尼克松政府视为“国家的敌人”。

同音乐一样,文字和言语让人解放。苗炜和刘宇的《1968:不安分的年轻人》呈现了文字和言语在那个时代的力量,在他们看来,不惹非议地评价60年代的遗产很难,而“大家都会哼哼两句《黄色潜水艇》,也都会引用两句金斯堡的诗”却一定名列其中。喜爱列侬、金斯堡和马尔库塞是那一代西方年轻人的特征,这与他们的成长背景与社会环境相关,lily的《1968年街垒之战》以此开端,呈现了这场社会运动的全景。

在西方年轻人激昂地冲向街头或是占领校园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按照“伟大领袖”的指示开始上山下乡,这是不由他们决定的社会运动。知青谭全民的《1968,无知的我们走向未知》呈现了他的回忆。更晚出生的谢盛友在《我的1968》中以孩童的视角回忆那一年“运动”影响下的生活。朱学勤则将目光置于一代人身上,他在《思想史上的失踪者》中提出“六八年人”的概念——他眼中的这代人较早怀疑“运动”的意义,并思考通常是知识分子在思考的问题,后来却在思想史上消失。

1968年在中西几乎同时进行着的社会运动有何关联?孙冉的《记忆1968年:中国青年的“反革命”噩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一个亲历“五月风暴”的法国人在中国办画展,另一位知青与他在此相遇。徐友渔以学者和亲历者的双重身份探讨西方学生和中国学生的1968,他认为中西方学生社会运动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不同,西方学生的造反带有强烈的自发性,而中国学生的自发性不强,行为动机是响应号召,听毛主席的话。学者周穗明的观点是:中国文化革命和西方1968革命两者之间不存在可比性。严格地说,西方1968年运动具备文化反叛的客观条件,是一场必然发生的革命;而中国的文化革命则不具备客观前提,是一场偶然的、人为建构的伪革命。

1510周刊由志愿者团队制作,每周出版一期,通过网络发布,所有非一五一十部落的文章均经过作者或首发媒体的授权,期待大家的关注和建议。

目录

【西】

9-1 张铁志:一九六八、滚石乐队和约翰·列侬

9-2苗炜 刘宇:不安分的年轻人

9-3 lily:1968年街垒之战

【中】

9-4谭全民:1968,无知的我们走向未知

9-5谢盛友:我的1968

9-6朱学勤:思想上的失踪者

【汇】

9-7孙冉:记忆1968年:中国青年的“反革命”噩梦

9-8徐友渔:西方学生的1968和中国学生的1968

9-9周穗明:西方新社会运动与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纪念新社会运动40年

【FMN新闻】

【洞见专栏】

若希望订阅此电子周刊doc版本请发一封空邮件至cochinaweeklydoc+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希望订阅此电子周刊pdf版本请发一封空邮件至cochinaweeklypdf+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希望订阅此电子周刊mobi版本请发一封空邮件cochinaweeklymob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希望订阅此电子周刊epub版本请发一封空邮件cochinaweeklyepub+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也欢迎大家转发分享。

周刊下载: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82221

所有周刊文章:https://cochina.org/topic/周刊/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