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報   2012年8月8日

在倫敦奧運,中國選手在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傳統強項繼續壟斷,孫楊、葉詩文等泳手更是異軍突起。另方面,民間愈來愈多人質疑,付出那麼多代價換來的奧運金牌,意義何在?

中國培養金牌運動員的方式被稱為「舉國體制」。顧名思義,這是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培訓優秀運動員去奪金。在此體制下,各縣市政府出錢設立業餘體校(招收少年兒童為主),招聘教練去訓練小運動員,並為運動員提供免費食宿,有潛質或表現優秀者會保送入省隊;各省市也設立培訓學校,國家隊就更不在話下。精英運動員不僅全天候、全職的刻苦受訓,每月還有薪金/津貼。

目前「舉國體制」下全國約有30萬名受訓運動員,還有數10萬教練、治療師、營養師、後勤人員等,僅薪金、津貼等每年花掉數百億元公帑。內地傳媒曾計算從2000年到04年,國家體育總局的經費估計有200億元,當屆雅典奧運中國獲得32面金牌,平均每面金牌需近7億元。隨着近年投入更多項目,又高薪禮聘外國著名教練,所需經費更驚人,金牌「含金量」更高。

相反,任何中國大城市,要找一個開放給公眾的足球場、籃球場、田徑場、游泳池都很困難,中國平均每萬人擁有的體育場地僅6.58個(只有不足一半開放給公眾),只及歐美的百分之三,而大部分體育資源都用於「舉國體制」,打造奧運金牌。結果,金牌愈來愈多,但老百姓缺乏運動設施及場地,身體質素就愈來愈差。在奪金壓力下,「舉國體制」的開支將有增無減,形成沉重的財政負擔。

面對各界質疑,《北京日報》撰文反駁,稱讚「舉國體制是好體制」。文章稱,「要在體育方面迎頭趕上,必須充分調動和整合社會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軍團能夠在奧運會場上爭金奪銀、刷新紀錄,離不開我們的體制優勢。」文章結論就是:「如今那些唱衰舉國體制的論調,無非是唱衰中國論的又一變種。」

顯然,這種「惟金牌論」在中共內部大有市場。中國是一個徹頭徹尾精英社會,愈強勢得到的資源愈多:中共本身壟斷所有政治資源;銀行貸款向大型國企傾斜;八成公共醫療撥款用於向850萬幹部提供免費醫療;教育撥款最多流向北大及清華兩所頂級大學,然後是國家重點大學,各省市撥款也是省級重點大學及重點中學優先;運動資源更是金牌選手、金牌項目優先。

問題是,今天還要大量金牌去證明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嗎?奧運金牌還能提升中國國際地位、增強民族自信嗎?即使有作用,跟付出的代價也不成正比。畢竟,中國還有很多學生因學費貴而上不起學,很多病人因醫療費高而看不起病,更有超過1億2,000萬人仍在貧困線下掙扎。「舉國體制」已是中國老百姓生命中不能承擔之重!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