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独园居士 

部落的[何仁勇]先生一直在做着一件大事情——《晚清民国的100个为什么》。我决定要赠送他一块大板砖,让他清醒一下。

既然是晚清民国时期的100个问题,就需要确立一个时间概念——什么时期统称民国?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一旦确立了整个民国的大基础,那么就无法回避民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其时的功勋、罪过,同时除非是特定的事情需要延伸到中国大陆认定的这个民国时期之外,则需要特别注明。

……人类与神学家的上帝不同:人类的时间和空间总有个“此时”和“此地”。凡是属于此时此地的事物都是清晰分明的,事物越是遥远就越变得模糊不清。我们对于一个事件的全部知识都是从一个时空中心向外辐射出去的,这个中心就是此时此地我们所占有的这块小小的领域。“此地”是个意义含糊的字眼:天文学家中的宇宙论可以把银河系当作“此地”,在研究银河系时“此地”指的是太阳系,在研究太阳系当作“此地”指的是地球,在地理上“此地”指的是我们居住的城市或地区,在感觉的生理研究上“此地”指的是与身体其它部分相对而言的脑子。大的“此地”总是以小的“此地”作为它的部分的;一切“此地”都包含说话人的脑子或者脑子的一部分。至于“此时”,情况也相仿。(本段出处详见附录1。同时后面文章段落里出现引用的部分,都会用括号来进行标注其可以参考的附录。)

但对写作这件事来说,题材与篇幅有时候也会限制住写作人的思路,同时还有资料集录的种种难度,甚至专业一些的史学爱好者还得从诸多材料里辩识真伪,这些都足以印证历史类型的写作所耗费的精力、心血是巨大的,更多的时候,历史里的一些专业学科在市场也是超级冷门的学科。虽然现在中国的历史热,但其实也只是一种把历史进行现代话语重塑的一个过程,同时让历史的一些故事还能流传下去。但这种写作其实从某种程度上也拉低了历史应有的地位,其严肃性时不时的被削弱到一种近乎玩笑的层面,变成嘻嘻哈哈的一种信息资料而已。

但像[何仁勇]先生这样,自辩自己的写作仅仅是通俗历史,而非学术论文。但通俗历史照样也还是历史,如果非得要为自己的文章辩解,最好的辩护词是——这就是一种历史演义的小说,就像没人规定《三国演义》一定要像《三国志》那样严谨一样。可惜,这并不是历史演义,通俗历史而妄顾事实,只针对性的做片面处理,同时把视角还尽可能的缩小到特定的圈子里连跳一下的心思都没有,这真是让人觉得悲伤,同时让一个陌生的阅读者觉得沮丧和懊恼。

这篇文章只针对[何仁勇]先生的两篇文章。其一是《蒋介石为什么要无罪释放冈村宁次?》,其二是《日本为何要给蒋介石建神社?》。

一《蒋介石为什么要无罪释放冈村宁次?》

【1950年,冈村宁次被聘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军事实践研究院”高级教官,教授国民党将领如何“反攻大陆”。】这种时间关系,便是需要强调的在一个事情上的延迟处理,虽然蒋介石此时已经枯守台湾岛,但这仍旧可以做为冈村宁次与蒋介石交好的一个证据。

但文末的感慨【后来,爱国将领杨虎城全家被蒋介石杀害,张学良被软禁数十年,直到蒋介石死后才恢复自由身。而在中国犯下累累罪行的一号大战犯冈村宁次却在蒋介石的竭力庇护下逍遥法外,甚至成为蒋介石的高级教官。两相对比,不禁令人悲从心来。】完全可以解读成这篇文章的作者对蒋介石的失望与愤恨。

2012年2月,中国互联网的几家门户网站的历史频道相继刊登过一部连载的图书《另眼解读蒋介石的一生:从溪口到慈湖》,其书的作者是方永刚。这本书里面恰好也有类似的章节内容,如《礼送刽子手回国:蒋介石对日本以德报怨》(参见附录2)。

这篇文章与[何仁勇]先生的两篇文章,虽然有重叠之处,但这主要是资料来源相差无几,我们不可以简单地从文章写成的时间上妄谈过多。

【蒋介石说,他的“以德报怨”是对日本人民的,那么对日本军阀呢?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他不是“日本军阀”么?他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三光”政策的制定者,他应该列在日本侵华战犯的第一名。蒋介石却下手令写道:据京沪杭警备司令部汤恩伯呈请将冈村宁次宣判无罪,应予照准。不久,冈村成为蒋介石的高级顾问。后来,被国民党礼送回国。】

如果说冈村宁次大将的罪过,其实最重要的应该是这条——【冈村的回忆录中记载:

8月16日以来,华北一带及江苏北部日军,由于拒绝共军的缴械要求,到处发生了战斗。仅举二三事例如下:江苏省松相镇警备队,12月份受到共军的猛烈攻击,丧失三分之一的兵力突围而出,中队长战死。同一时期,江苏省高邮警备大队受共军攻击,激战二日,受重大损失,终于被共军解除武装……我军为对共军之攻击实行自卫战斗,共死伤7000多人。】

但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告诉读者,读者也不知道这个时间点意味着什么,那么借助两条信息便足够了。

其一【8月15日7时21分,日本电台特别通知:“今天中午,天皇广播诏书,全体国民要尊敬地聆听天皇玉音。”12时整,响起了日本国歌《君之代》。接着,天皇用他那极其尖细的声音说:“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国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这声音传遍了日本本土,以及亚洲太平洋地区有日军驻在的地方……】

其二【8月15日,蒋介石急电冈村宁次,命令日军“在军事行动停止后,可暂保有其武装及装备,保持现有态势,并维持所在地之秩序及交通,听候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之命令”。命令并特别警告冈村宁次等“以上各项命令之执行,该指挥官及所属官员,均应负个人之责任,并迅速答复为要”。蒋介石的意图十分明显,国民党军队尚在大西南地区,对于突然来到的胜利,缺乏准备,而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分布在广大敌占区,绝不能让胜利果实落到中共手里,蒋介石很自然地想到利用日伪军之力,来对抗中共了。】

方永刚和[何仁勇]先生都认定国民党的部队都在大西南地区,而此时对冈村宁次大将的行为均是争夺地盘、抢占胜利的果实。需要借此时机把其三的重要性也说一说,【9月9日,南京,原中央军校的陆军总部大礼堂,正举行中国战区受降典礼,日本“中国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签署降书,递呈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中国受降之日,蒋介石作何感想呢?他在日记中写道:“呜呼!抗战虽胜,而革命并未成功;第三国际政策未败,共匪未清,则革命不能曰成也。勉乎哉!”】

历史不可能重演,但借助许多资料是可以还原的。2009年10月21日网易历史频道的文章《简单称战后国民政府对日“以德报怨”不符史实》与2010年8月12日凤凰历史频道的文章《二战后蒋介石为何要对日实行“以德报怨”政策?》两篇文章,虽然前后间隔时间快一年,但其来源都是一致的——摘自《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01期,袁成毅作品。(参见附录3)

【在战争结束之际,日本在中国战区(东北三省除外)以及台湾、澎湖、越南北部所部署的军队,人数达128万人,再加上日侨,总数在200万以上。此外,在中国东北待遣返的日侨约110万,这样,等待遣返的日本战俘与侨民总数达310余万人。】

【日本投降时仍然占领着一大片中国领土,其军力虽衰,但是还没有受到决定性的损害,由中国军队前去接收在日军支配下的沦陷区,会不会遇到日军殊死的抗拒,颇存悬念。黄仁宇作为一名军官,道出了当时的情形:“终战时日军百余万仍占领中国大部所有重要城市铁道港口,当中发生任何事故,都足以为患深远或至不可收拾。”何况,中国接受他国投降未曾有经验,而素称无敌的日本军队向对方臣服也是第一次,双方都没有可资借鉴的前例可循。】

时间关系重要吗?很重要的。1945年8月15日虽然日本天皇是代表日本投降了,但中国人都应该熟知另外的一条原则——将在外,128万的日本军人,如果不通过政治手段安抚,企图透过武力来解决,像中国共产党的缴枪行为中造成战争伤亡,这种真相一直被假意蒙蔽了起来,甚至只单方面的强调蒋介石与冈村宁次大将的勾结也是不对的。

为何要这样说?2010年9月17日来自人民网的文史参考栏目之《文史参考之17期》刊发过一篇文章,名叫《抗战胜利后,国共都大量使用日俘》(参见附录4),作者是纪彭和赵光强。

【1945年8月,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告终。此时,中国大地上尚有数百万的日军和日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战区(不包括东北三省)等待遣返的日俘、日侨共计200.16万余人。加上后来沈阳日侨联络总处统计的东北待遣返日俘、日侨约110万人,整个中国的日本人总数在310万以上。这是一笔巨大的人力资源,对于这些日本人,国共双方都曾加以使用。】

这篇文章之始,便已经道破国共双方都曾加以使用,更重要的这是一笔巨大的人力资源。但这篇文章里竟然是这样评价冈村宁次的——“与那些被绑赴刑场、验名正身后被枪决、被送上绞刑架的战犯相比,冈村宁次的运气的确是好得多。”

【不单是国民党方面利用日军,共产党也曾大量使用日俘。东北光复后,在东北的日本侨民大部分被遣送回国,但还有一部分留在东北解放区,据当时东北9省14个市的调查,粗略统计的日本人数有12016人,加上遗漏的共计有31030人到33000人。其中,卫生部、军工部、军需部内的技术人员较多。具体分布在各部门的日本人数是:军区卫生部7200人,军区军工部2000人,军区军需部900人,军区其他系统1500人。据辽宁省档案馆馆藏的有关资料记载,到1949 年,东总军工部留用的技术人员186人中,日本人就有103人,超过50%。】

【我军最早的飞行员也都是在日本“师傅”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原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练成大队的林弥一郎部,是关东军的王牌,他们集体加入东北民主联军。总计有飞行员20 名、机械师24名、机械员72名以及其他各类地面保障人员近200人。以这些日籍官兵为骨干组成的东北老航校后来成为中国空军的摇篮。这里共培养出飞行员 160人,其中23人参加过开国大典的阅兵。后来曾任空军司令员的王海、空军副司令员林虎、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刘玉堤,以及曾经击落美军王牌飞行员戴维斯的张积慧等人都是从这里走出的。后来,林弥一郎出任了日中和平友好会会长,并于1985年1月率团访问了中国。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原东北民主联军政委彭真高度评价了林弥一郎等人为我国空军建设、为中日友好做出的贡献。】

【1956年6月27日,周恩来在接见日本来华代表团时说:“我们很感激一部分日本人,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医生、护士、技术员参加了解放战争,这些更增强了我们与日本人民缔结友好关系的信心。日本的军阀主义是残酷的,但协助我们的日本人有很多。”这些日本战俘在解放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为中日人民友好事业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这篇文章的附录里还有一篇我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孟昭庚:《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被无罪开释内幕》,《党史纵横》2007年01期。原文版的我没有寻见,但是人民网2012年2月27日标题《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被无罪开释内幕 未交军刀(1)》(参见附录5)也算是一种回答。

对战俘的利用,其实苏联人干的也很好。2011年2月23日人民网的文史频道刊发文章《日本战俘为战后苏联经济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参见附录6)一文,里面有这样的信息: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集结在苏联远东边境一带的苏联红军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一方面军、远东第二方面军 150多万军队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盘踞在中国东北等地的日本关东军发起了突然袭击。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在整个远东对日战役中,苏联红军击毙日军共计8万多人,俘虏日军约60万人。】

【到了1946年1月天气非常寒冷的时候,日本战俘的住房情况仍然没有改观,这一点可以从一份解密档案文件《1946年1月17日第15号战俘营管理局局长布尔特少校致联共(布)红军工作委员会书记利亚基舍夫同志的信》中得到证实:“第15号战俘营管理局所属的各个战俘劳改所对冬季仍然是准备不足。党和政府要求战俘劳改营的领导人必须完成一个主要的任务:保持在1945年冬季至1946年开春这个时期战俘人员定额不减员。但是,在现有的战俘生活条件下,在各个厂矿企业及其领导人对这件事漠不关心的态度下,我们无法完成这些指示……尽管战俘劳改营不止一次地向滨海木材采运企业提出过要求和警告,但是,除了极少数例外,住房情况仍然一如既往不符合要求。”当年的日军战俘、后来被从苏联劳改营遣返回国的清水芳夫在多年之后回忆了当时的住处情况:“我们被装上了‘闷罐’火车,从西伯利亚出发,最后被遣送到设在拉达的第118战俘所,就在莫斯科东南400公里的坦波夫城附近。那时已经是昭和21年1月(即1946年1月——笔者注)。在那里,我们住的是半地下式的窝棚,一直住到那一年的8月,这些窝棚是几年以前建造的,窝棚里的柱子是整根原木,已经被手垢弄得黑亮黑亮的。”】

【那么,在第一个冬季,究竟有多少日本战俘死掉了呢?根据官方统计的数据,总共有55000名日本战俘死掉了。加川治良退休前是一名公司职员,当年被关押在西伯利亚茨塔沃战俘所,多年之后他回忆了当年在西伯利亚茨塔沃战俘所掩埋因疾病和饥寒而死掉的日本战俘的情形:“西伯利亚茨塔沃战俘所,据说关押了将近1500人。一个冬天过去,据说就有500多人死于疾病和饥寒,因此,凡是在西伯利亚呆过的人,都习惯用‘地狱’一词来形容这里的营地……因为死亡人数太多,那位担任所长的苏联军官被追究责任,也给送进了劳改营。他的后任是一名文官,营地的状况渐渐有了好转。”】

【1945年9月4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滨海边疆区局副局长季姆琴科中校、战俘事务处处长凯达洛夫中校联合署名的《关于滨海边疆区接受日本战俘准备工作的情况材料》,详细地介绍了滨海边疆区日本战俘的分配情况:“确定将日本战俘分别安置到如下单位:滨海煤炭联合企业,25000人;森林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的木材采运企业,18000人;建筑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企业,12000人;苏联交通人民委员部下属企业,5000人;国防人民委员部军事工程部下属企业,8000人;有色冶金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企业,2000人。”尽管这份文件只是讲述了苏联的一个行政区——滨海边疆区分配、安置日本战俘的情况,但是从这份文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战俘在苏联劳改时的主要工作场所是:矿井、矿场、木材采伐加工厂、工程建筑工地、石油加工厂、石油工业企业建设托拉斯、铁路和公路等。】

【俄罗斯学者列昂尼德·姆列钦指出:“战俘被用来干重体力活——下矿井、伐木、搞建筑、铺公路。莫斯科大概是将这种劳动当作是对战争期间所遭受的损失的一种补偿。”1950年5月24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呈交给斯大林的一份关于战俘问题的报告也记载道:“为关押战俘,共修建了267个战俘营,下设2112个战俘所、392个工作队和178所专门医院……从1945年开始在苏联国民经济中大规模使用战俘从事劳动……大量的战俘被安排到苏联煤炭工业领域工作,开采煤炭,修建和重建矿井,还被安排兴建新的重工业企业——符拉迪沃斯托克拖拉机制造厂、车里雅宾斯克和外高加索冶金联合企业、阿穆尔钢铁厂……战俘参与修建了贝加尔―阿穆尔大铁路,参加了改造和重建苏联各地区公路的工作,参与兴建了一批水电站……战俘占这些工程工人总数的40%―90%……”】

【日本战俘不仅在苏联的工矿企业劳动,而且还为苏联的一系列城市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比如,阿穆尔河上的共青城,是阿穆尔河下游的河港,距离哈巴罗夫斯克356公里,1932年来自苏联四面八方的共青团员们开始创建这座城市。多年之后,人们才清楚:建设这座城市的不仅有当初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共青团员志愿者们,而且还有1945年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之后被押解到苏联的日本战俘,也就是说日本战俘为这座共青城的建设也付出了自己的劳动。一份统计材料表明:有9000多雇佣人员参加了这座城市的工程建设,此外有 39400名日本战俘参与了这座共青城的建设。】

同样是对战俘的利用,冈村宁次的罪恶是多,但如果不利用会是什么样的情形?这个谁能预料呢?但同样是民国时期的事,像[何仁勇]先生一样的爱写作之人,为什么总喜欢那样只要遇到国民党、反动派都恨不得上去一定用文字笔墨使之一辈子不能洗刷,还要留传给后人,而从来都没有注意到与之相关联的材料很多吗?

资料来源附录

1:是1983年商务印书馆 《人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英]罗素著,这段来自第一部分第一章节《个人的知识与社会的知识》(第12页)

2.《礼送刽子手回国:蒋介石对日本以德报怨》

http://book.sina.com.cn/excerpt/sz/rw/2012-02-14/1436295229.shtml

3.《二战后蒋介石为何要对日实行“以德报怨”政策?》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0_08/12/1933095_0.shtml

4.《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被无罪开释内幕 未交军刀(1)》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72467/17232188.html

5.《抗战胜利后,国共都大量使用日俘》

http://www.people.com.cn/GB/198221/198819/203318/12758489.html

6.《日本战俘为战后苏联经济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3983534.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