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小百货店林老板女儿阿秀穿的旗袍是东洋货,在校读书时受够指指点点,一脸委屈地回到家中,本想换装,但箱内竟找不到一件不是东洋产的衣服,连她洩气掷地的小玩具也是日本货。父亲收到抵制日货民众发出的警告信,正在为店里所卖的东洋货而发愁。女儿告诉父亲,同学扬言今后她再穿日本货衣服,将剥下来烧掉。林老板苦恼感慨:「这也是日本货,那也日本货,如今哪个人身上穿的不是日本货?」

林老板找当地官办商会帮忙,会长先是标榜「爱国事大」,旋即表示也可通融,付四百大洋即可,但「少一毛钱都不行」,明目张胆地敲诈。林家只好就范,老板娘哭骂商会「心肠比强盗还要狠」。林家舖子所有日货一夜之间换上「完全国货」的标签和招贴,继续照卖。这就是当年中国抵制日货的真实写照:一边是爱国民众的壮怀激烈,一边是官僚贪腐的卑劣凶残。善恶昭彰,如影随形,即使在国破家亡的紧要时刻也一样。

林家舖子的遭遇映照了中国现代化挥之不去的尴尬。其实,也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为什麽中国汪洋大海般广濶的市场让东洋货专美,而自己民族工商业却举步维艰?为什麽中国的工商业不能为同胞製造和提供价廉物美的日用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二次大战之后的八十年代乃至当下,中国市场上从家电到汽车等,仍然是国货不敌日本货或其他外国货。而每当中日关系紧绷之时,民间抗议者就要发出「抵制日货」的怒吼。

但是,市场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爱国情,价廉物美才是软实力。在一般和平时期,在任何国家,绝大多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不可动摇,即用钞票来对商品质量「投票」。所以在一些国家,抵制日货就不是喊出来,而是做出来的,从政治家到企业家都对此作出贡献。比如,在韩国满街行驶的就不是丰田车而是大宇车,百姓用的手机也是三星版,而不是东芝版。

今天,中国老电影《林家舖子》的胶片已经褪色,影片中参加演出的优秀艺术家也大多离开人世,甚至影片所反映历史上的反日气氛也已「定格」,但当年抵制日货背后的苦恼﹑酸涩和屈辱依然鲜活,令中华民族奋发图强,认真思考。也就是常识所说:十二句漂亮大话或豪言壮语,也抵不上一个小小的实际行动。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